top of page

心理健康資訊
We Care You
搜尋


在你離開之後,我還是好想記得你
撰文|汪惟純 實習心理師 審閱|張育瑄 諮商心理師 點進來這篇文章的你,最近都還好嗎? 我們的生命中都會面臨到重要他人的逝去,在祂離開之後,或許這個事件像打翻的顏料,一遍一遍好努力擦拭乾淨,卻還是會留下些痕跡;或許生活其實一如往常,但會在特定的時刻、特定的情...


當生活換了地方:談跨文化適應
撰文|許詠晴 實習心理師 審閱|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canvas 暑假快要結束了,新的學期即將展開。對許多人來說,這個「新」不只是課表上的不同,而是一次生活的轉換。有人從南部北上念書,第一次離開家;有人搬進宿舍,要與陌生人共同生活;也有人來到大城市,...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9月22日


自我慈悲系列(二)什麼是自我慈悲?為什麼我要對自己慈悲?!
撰文 | 管孝洋 實習心理師 審閱 | 宋昱 諮商心理師 Photo by Elias Maurer on Unsplash 在上一篇文章裡,作者分享了一些為什麼我們很難照顧或疼惜自己的可能原因,也提到了這樣的困難是很正常,很常見的。作者想要大大的...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9月22日


自我慈悲系列(一)當你想好好照顧自己,卻發現做不太到:「回燃」是什麼?
撰文 | 管孝洋 實習心理師 審閱 | 宋昱 諮商心理師 或許你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其實很想要在生活過得不如意或是遇到挫折的時候好好的善待自己、饒過自己,可能身邊周遭的親朋好友也接連的安慰自己,告訴自己沒關係、你已經很努力了。但,聽是聽進去了,卻聽不進...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9月22日


讓情緒流動,讓療癒產生
撰文|莊濰瑄 實習心理師 審閱|張慈容 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pexels 我們都有感覺憂慮、焦躁不安,甚至是被情緒淹沒的時候,這種時候通常你會怎麼做呢? 有些人對於情緒很敏銳,容易被情緒影響而無法回到理性思考的狀態,有些人則對情緒不理不睬,習慣把情緒藏到內心深處。...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月17日


保有自主性,從建立「情緒界限」開始!
撰文|莊濰瑄 實習心理師 審閱|張慈容 個案管理師 華人文化中,「家庭」的需要有時比個人的需要來得更重要。在華人關係裡,很多時候團體的和諧程度,更勝於自己的得失,我們會想去配合他人、滿足他人,希望獲得肯定,好像這樣自己才有存在的價值。久而久之,在文化與家庭的鼓吹下,我們已經...
莊濰瑄 實習生
7月17日


【長大以後,我們如何一起住下去?】成年子女與父母的共處練習
撰文|黃欣悅 實習心理師 審閱|宋 昱 諮商心理師 「有些人以為,住在家裡是一種輕鬆的選擇。 但其實,我每天都在努力維持平衡: 是一個大人,卻常被視為孩子; 想要照顧爸媽,也想好好照顧自己。」 隨著物價愈來愈高,長大後繼續住在家裡變成一種常態,對很多人來說也...
黃欣悅 實習生
7月3日


讓步伐慢下來,好好感受生活的溫度:六大法則找回踏實感(下)
撰文|黃欣悅 實習心理師 審閱|宋 昱 諮商心理師 在上集中,我們談到三個能幫助生活穩定的關鍵法則: 接納、臨在與耐心 。這些提醒能幫助我們在混亂中穩定腳步,重新找回與自己的連結。而這一集,我們將在前面的基礎上,瞭解更多讓我們能夠持續前行的力量── 脆弱、連結和運動...
黃欣悅 實習生
6月3日


滑不停的日子,讓心停一停:六大法則找回踏實感(上)
撰文|黃欣悅 實習心理師 審閱|宋 昱 諮商心理師 「上班費盡全力,下班只剩疲憊,想做點正事,手機卻滑著滑著就到半夜。」 「工作時只想休息,真正休息的時間腦袋卻停不下來。」 「蒐集了一堆『教我們變得更好』的勵志文章,愈看卻愈空虛,依然沒什麼改變。」...
黃欣悅 實習生
5月6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