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理健康資訊
We Care You
搜尋


從五感與土地連結:臺灣感性
撰文|汪惟純 實習心理師 審閱|張育瑄 諮商心理師 (取自Pexels) 你也有聽過「臺灣感性」嗎?前陣子「臺灣感性」這個詞開始出現在韓國的社群平台上,形成一股打卡風潮。不論是街道上一個個泛黃招牌、陽光灑在老舊公寓間的巷子、市區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或是路邊的整...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0月8日


那些難以言喻的痛—理解創傷留下的傷疤
撰文|莊濰瑄 實習心理師 審閱|張慈容 諮商心理師 創傷(trauma)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每個人都有機會因為大事小事而出現創傷反應。當更有意識去看見身上的創傷經驗、知道創傷的運作邏輯,能幫忙我們增進對自己和他人創傷反應的理解,並做出相對應的急救行動。...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0月8日


與焦慮共處—靠近焦慮及身心自我照顧
撰文|莊濰瑄 實習心理師 審閱|張慈容 諮商心理師 有時候,我們整個人好躁動不安。 即將面對考試的前一個夜晚、準備在多人的場合進行公開演講……許多的情境都會觸發我們焦慮的神經。 焦慮帶來的感受,通常不大舒服,就像一顆未爆彈,似...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0月8日


穩定服藥,是願意面對自己的勇氣 ——淺談精神科藥物、依從性與不自己停藥的重要性
撰文|吳姵瑩 實習心理師 審閱|吳念珈 諮商心理師 你是不是也聽過這些話: 「吃藥會上癮吧?」 「我最近比較好了,應該可以自己停了吧?」 「我不想被當成『需要吃藥的人』⋯⋯」 精神科藥物長期以來背負著許多誤解與污名,導致不少人即使開始服藥,也常常在沒有醫師評...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0月8日


〈失落以後,我怎麼慢慢撿起自己〉——從破碎中長出心理韌性,成為另一種完整
撰文|吳姵瑩 實習心理師 審閱|吳念珈 諮商心理師 🌧️失落有時候沒有聲音 有些失落,很安靜,靜靜地在生活裡滲透,沒有大哭崩潰的場景,你正常地上班下班、回訊息、刷牙洗臉,但心裡某個地方崩塌了。 可能是一段關係的結束,一個重要的人的離開,或者是一場突然的告別。...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0月8日


在你離開之後,我還是好想記得你
撰文|汪惟純 實習心理師 審閱|張育瑄 諮商心理師 點進來這篇文章的你,最近都還好嗎? 我們的生命中都會面臨到重要他人的逝去,在祂離開之後,或許這個事件像打翻的顏料,一遍一遍好努力擦拭乾淨,卻還是會留下些痕跡;或許生活其實一如往常,但會在特定的時刻、特定的情...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9月25日


當生活換了地方:談跨文化適應
撰文|許詠晴 實習心理師 審閱|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canvas 暑假快要結束了,新的學期即將展開。對許多人來說,這個「新」不只是課表上的不同,而是一次生活的轉換。有人從南部北上念書,第一次離開家;有人搬進宿舍,要與陌生人共同生活;也有人來到大城市,...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9月22日


自我慈悲系列(二)什麼是自我慈悲?為什麼我要對自己慈悲?!
撰文 | 管孝洋 實習心理師 審閱 | 宋昱 諮商心理師 Photo by Elias Maurer on Unsplash 在上一篇文章裡,作者分享了一些為什麼我們很難照顧或疼惜自己的可能原因,也提到了這樣的困難是很正常,很常見的。作者想要大大的...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9月22日


自我慈悲系列(一)當你想好好照顧自己,卻發現做不太到:「回燃」是什麼?
撰文 | 管孝洋 實習心理師 審閱 | 宋昱 諮商心理師 或許你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其實很想要在生活過得不如意或是遇到挫折的時候好好的善待自己、饒過自己,可能身邊周遭的親朋好友也接連的安慰自己,告訴自己沒關係、你已經很努力了。但,聽是聽進去了,卻聽不進...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9月22日


讓情緒流動,讓療癒產生
撰文|莊濰瑄 實習心理師 審閱|張慈容 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pexels 我們都有感覺憂慮、焦躁不安,甚至是被情緒淹沒的時候,這種時候通常你會怎麼做呢? 有些人對於情緒很敏銳,容易被情緒影響而無法回到理性思考的狀態,有些人則對情緒不理不睬,習慣把情緒藏到內心深處。...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月17日


保有自主性,從建立「情緒界限」開始!
撰文|莊濰瑄 實習心理師 審閱|張慈容 個案管理師 華人文化中,「家庭」的需要有時比個人的需要來得更重要。在華人關係裡,很多時候團體的和諧程度,更勝於自己的得失,我們會想去配合他人、滿足他人,希望獲得肯定,好像這樣自己才有存在的價值。久而久之,在文化與家庭的鼓吹下,我們已經...
莊濰瑄 實習生
7月17日


【長大以後,我們如何一起住下去?】成年子女與父母的共處練習
撰文|黃欣悅 實習心理師 審閱|宋 昱 諮商心理師 「有些人以為,住在家裡是一種輕鬆的選擇。 但其實,我每天都在努力維持平衡: 是一個大人,卻常被視為孩子; 想要照顧爸媽,也想好好照顧自己。」 隨著物價愈來愈高,長大後繼續住在家裡變成一種常態,對很多人來說也...
黃欣悅 實習生
7月3日


讓步伐慢下來,好好感受生活的溫度:六大法則找回踏實感(下)
撰文|黃欣悅 實習心理師 審閱|宋 昱 諮商心理師 在上集中,我們談到三個能幫助生活穩定的關鍵法則: 接納、臨在與耐心 。這些提醒能幫助我們在混亂中穩定腳步,重新找回與自己的連結。而這一集,我們將在前面的基礎上,瞭解更多讓我們能夠持續前行的力量── 脆弱、連結和運動...
黃欣悅 實習生
6月3日


滑不停的日子,讓心停一停:六大法則找回踏實感(上)
撰文|黃欣悅 實習心理師 審閱|宋 昱 諮商心理師 「上班費盡全力,下班只剩疲憊,想做點正事,手機卻滑著滑著就到半夜。」 「工作時只想休息,真正休息的時間腦袋卻停不下來。」 「蒐集了一堆『教我們變得更好』的勵志文章,愈看卻愈空虛,依然沒什麼改變。」...
黃欣悅 實習生
5月6日


身為性少數倖存者,生活真的好難
撰文|鄭茹帆 實習心理師 審閱|張育瑄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正在讀這篇文章,或許是因為你經歷了某些讓你心痛受傷的事,或許你在尋找理解,或許只是希望有人告訴你:「你並不孤單。」不管你來到這裡的原因是什麼,請先深呼吸,讓自己知道,你的感受是真實的,你的痛苦是值得被看見的,而最重要...
鄭茹帆 實習生
3月17日


籠罩我一生的潮濕—談論喪親的悲傷療癒之路(下)
撰文|林秀穎 實習生 審閱|宋昱 諮商心理師 圖源自網路 上一篇文章提到,當我們面對親人離世時,可能會經歷四個不同的哀傷任務。然而,若我們長時間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這種狀態可能會轉變為延長哀傷障礙。所以今天,我們將探討這種情況的警訊,以及在面對這樣的挑戰時,我...
林秀穎 實習生
2024年12月17日


《腦筋急轉彎》—所有情緒都有存在的意義
撰文|莊濰瑄 實習心理師 審閱|張慈容 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皮克斯《腦筋急轉彎2》 相信大家看過這部電影後,對於裡面的角色:樂樂(Joy)、憂憂(Sadness)、驚驚(Fear)、厭厭(Disgust)、怒怒(Anger)都非常有共鳴且熟悉。在你的生活裡,這...
莊濰瑄 實習生
2024年12月17日


拿下面具的我還會被喜歡嗎?--社恐的焦慮指南
撰文|廖思淇 實習心理師 審閱|蔡宜軒 諮商心理師 「又要演出自己也不喜歡的樣子了…」 「好想逃離這個地方」 「其他人會怎麼看我啊…」 「他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 「我有沒有做錯什麼…」 「我是不是造成其他人麻煩了」 ...
廖思淇 實習生
2024年11月13日


忙碌生活裡的療癒清單—五個從感官建立的照顧方法
撰文|莊濰瑄 實習心理師 審閱|張慈容 個案管理師 圖片源自網路 說到自我照顧,你會想到什麼呢? 你願意給自己放個假嗎?現在大專院校設有心理假,可以在需要時替自己挪出一個空檔,請假者不需提供證明,只要你感覺到自己有心理上的困擾及需要,便可以自主請假。 ...
莊濰瑄 實習生
2024年11月13日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