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離開之後,我還是好想記得你
-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7天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撰文|汪惟純 實習心理師
審閱|張育瑄 諮商心理師

點進來這篇文章的你,最近都還好嗎?
我們的生命中都會面臨到重要他人的逝去,在祂離開之後,或許這個事件像打翻的顏料,一遍一遍好努力擦拭乾淨,卻還是會留下些痕跡;或許生活其實一如往常,但會在特定的時刻、特定的情境、特定的日子裡引起波瀾;又或許每天都有數不盡的線索提醒你「這個人已經不在了,而我真的好想你」。
死亡似乎帶來的是肉體的消失、關係的斷裂,但你可能還是會在某個瞬間感受到你跟祂有所連結,例如:保留祂的遺物、每天早上跟祂的照片道別、祭祀時覺得祂好像就在旁邊,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也是心理學中提到的「持續性連結(continuing bond)」。
持續性連結是什麼?
持續性連結是Klass等人(1996)提出的概念,是指即使對方已經不在了,我們仍透過回憶、想像、象徵物,或內心的對話,與他們保持一種心理上的連結。建立持續性連結的過程也是一段再建構關係的歷程,從原本的在世關係,轉換至過世後的內在連結。不但可以幫助我們走過哀傷、帶來安慰,也讓愛與思念以新的形態存在。
持續性連結呈現的形式其實有很多種哦!例如:
完成逝者的遺願
做對方生前喜歡做的事情
寫信或傳訊息給逝者
傳統信仰中的燒紙錢、祭祀、準備供品等
有時候感覺逝者彷彿就在自己身邊
連結如何幫助我們哀傷調適?
① 維持關係的連結感 ⭢ 即使對方已離世,我們可以透過轉換連結的形式,仍能感受到祂在我們心中佔有一小塊
② 提供情緒支持 ⭢ 面對困難的時刻,我們可能會想像對方會怎麼鼓勵、陪伴我們,進而獲得安慰與力量💪
③ 理解與整合失落經驗 → 這段轉換連結的歷程,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梳理這段關係與失落經驗,慢慢地消化情話,幫助我們從中建構這段經驗的意義
然而,持續性連結雖然能帶來安慰與力量,若連結過於強烈或沉重,也可能妨礙哀傷的調適。例如:有些人難以接受失落的事實,過度尋求與逝者的連結,甚至產生與逝者有關的幻覺,可能就會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反而讓你感到很辛苦與不舒服……此時建議您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忙讓自己好過一些❣
建立屬於自己的連結寶盒,與失落的關係共存
🏷寶盒秘方①:找時間與認識逝者的親友聚聚,一起好好聊聊與祂共同度過的開心的、傷心的、生氣的、印象深刻的各種回憶。
🏷寶盒秘方②:如果心中有好多話想跟祂說,那就找張紙寫/畫下來吧!找一個短短的十分鐘、選一首讓自己放鬆的歌、在讓你感到放鬆的空間裡,直覺式地將自己想說的書寫下來或創作圖畫,或許有助於梳理腦中亂亂的想法哦~
🏷寶盒秘方③:雖然人不在了,但相信祂仍對你有好深的影響,試著肯認與繼續實踐這些影響,例如:完成你們一起想做的事、延續對方的善良在生活中。
面對親愛的人離開之後,「我好想記得你」是很正常的感受。儘管關係因為死亡而改變,但不會因此完全中斷,而是以不同的姿態與我們在一起。透過回憶、對話或象徵性的行動,我們可以整理這段重要關係的意義、調適失落帶來的情緒與衝擊,最終成為我們向前走的力量🌱
參考資料
Goodall, R., Krysinska, K., & Andriessen, K. (2022). Continuing bonds after loss by suicide: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5), 2963.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9052963
Klass, D., Silverman, P. R., & Nickman, S. L. (Eds.). (1996). Continuing bonds: New understandings of grief. Taylor & Francis.
Field, N. P. & Filanosky, C.(2009). Continuing bonds, risk factors for complicated grief, and adjustment to bereavement. Death Studies, 34(1), 1-29. https://doi.org/10.1080/07481180903372269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