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慈悲系列(二)什麼是自我慈悲?為什麼我要對自己慈悲?!
-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45分钟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撰文 | 管孝洋 實習心理師
審閱 | 宋昱 諮商心理師

Photo by Elias Maurer on Unsplash
在上一篇文章裡,作者分享了一些為什麼我們很難照顧或疼惜自己的可能原因,也提到了這樣的困難是很正常,很常見的。作者想要大大的肯定讀到這邊的你,不論你有沒有看過前一篇文章。點進來閱讀的你一樣為自己做出了一個邁向疼惜自己的選擇,即便它看起來微不足道。
但這一步真的微不足道嗎?
作者想邀請你想像以下的情境,一個最日常不過的情境。就在某一個夏日午後,你突然收到了一則來自要好朋友的訊息。他說他今天在進行會議報告的時候,那份花了一個月卯足全力準備的提案被當場評論得毫無價值。他說這簡直是一場災難。也附上數個大哭emoji。
你會怎麼回應這位受了重傷的要好朋友呢?或是,你覺得他會想要聽到什麼回應呢?你可以把可能的回應先放在心上。
接著,作者想邀請你問問自己:如果類似這位要好朋友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你會怎麼回應自己?你會用什麼樣的語氣跟自己說話?你對自己說的內容又會是什麼呢?
許多人會發現,自己回應要好朋友的方式,與自己回應自己的方式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判若兩人(至少作者自己是這樣)。明明是同樣的挫敗經驗,回應自己的時候,很有可能最多的,是對自己的檢討、指責或甚至是羞辱。原先來自他人的指責,好像被我們內化成了自己的刀,在自己心上切切割割。那些給予朋友的安慰與善意,從來都不被分到自己身上。
作者想再度邀請你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會存在上面這樣的差異呢?這樣的差異,在你的心目中是合理的嗎?
心理學家Kristin Neff認為這樣的差異相當不合理,也不忍看到一個人如此的苛待自己,提出了所謂「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或譯為自我疼惜)的概念。
所謂的自我慈悲,如果用簡單的方式來說,就是用你會對待朋友的方式,對待受苦中的自己。當你看到朋友正在經歷分手,你感到難過而想要安慰他;你也選擇在自己感到難過、痛苦的時候,像是對待朋友那般,也給予自己善意與撫慰。
如果要更完整的說明自我慈悲,這個概念其實包含三個元素:
善待自己(self-kindness):善待自己是批判自己的反面。在我們覺得痛苦的時候,我們伸出雙手擁抱自己,給予自己溫暖、充滿善意的疼愛。就像我們會對待要好朋友那般。
正念覺察(mindfulness):面對痛苦,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感到痛、感到難受。我們清晰的知道自己當下的情緒、想法和關於內在的一切。就像是心門旁的觀察者,我們看著種種流進、流出。
普同人性(common humanity):痛苦人皆有之。我們體認到自己並非唯一在受苦的人,其實許多人跟我們都有類似的經驗,於是我們不覺得孤單,也不因此孤立自己。
根據近30年關於自我慈悲的大量實證研究,學者發現當一個人對自己越慈悲,在自己感到難受的時候越友善的對待自己,同時相信不是只有自己正經歷這些苦痛,他越有機會有健康的心理狀態,也更不容易產生焦慮、憂鬱等症狀。
自我慈悲,並不意味向自己的「軟弱」屈服,更不意味著去否定自己的標準與期待,而是能夠在自己感到難受的時候,允許自己感到受傷,並試著疼愛受苦的自己。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我們可以從最簡單的「正念覺察」開始。
邀請你想像一個最近面臨的難受處境,可能你在閱讀的當下就正處於不好受的狀態裡。建議你選擇一個讓自己感到難受,卻不至於過大或過小的處境。
當事件或處境的細節浮現,去感受一下:現在的自己,有著什麼樣的情緒?可能是悲傷、生氣、難過、無助、孤單、憤怒、後悔、失落等。試著給自己所感受到的情緒一個簡單的標示。你可以這樣對自己說:
「喔,我感受到難過。」「這是一種生氣的感覺。」「我很生氣。」
這樣試著去標示情緒,本身就會讓自己與強烈的感受拉開一些距離,方便讓我們看到:我怎麼了?
接著,試著掃描一下全身,去感受一下,此時此刻有著這樣情緒的你,身體哪一個部分讓你特別有感覺?或許是胸口、喉嚨、腰部、背部等。允許自己去感受那個身體的感覺,讓自己把注意力放到那個位置上。
最後,試著把雙手輕輕、柔柔的放在那個讓你特別有感覺的身體部分。在腦海中想像,自己宛如在照拂一個令人疼愛的孩子,允許自己的溫暖與關愛透過自己的雙手流動到那個位置上,進入那個位置中。
你可以重複步驟1-4數次。試著「陪伴」自己每個當下的真實狀態。不抗拒它,不改變它,就跟它「在」一起。
就這樣,我們試著在每一次感到苦,感到痛的時刻裡,安住在受苦的當下,安住在自己的身體裡,與自己在一起。這看似微不足道的做法,隨著我們次次練習,也次次在大腦裡留下照顧自己的迴路或痕跡。彷彿次次告訴自己:我知道很難受,沒有關係。
你很有可能在試著使用這樣的方法時,覺得很難用如此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或是做到一半的時候,開始質疑這樣的做法到底有沒有用,到底能解決什麼問題!?這些反應都是相當合理、正常的。畢竟如同作者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回燃」現象,這些善待自己時的負面想法或感受,往往是過往長年累積的痕跡,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大腦裡。
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次次練習中感到挫敗時,也次次對自己慈悲。就這樣,我們會用緩慢但穩定的步伐,在大腦中創造新的連結,次次改寫過往經驗的影響。
在下一篇文章裡,作者會進一步介紹其他疼惜自己、慈悲自己的做法,也會用職場與工作上的具體情境,說明應用的方法和技巧。
延伸閱讀
Neff, K., & Germer, C.(2021)。自我疼惜的51個練習:運用正念,找回對生命的熱情、接受不完美和無條件愛人(李玉信 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2018年)
參考文獻
Neff, K., & Germer, C. (2018). The Mindful Self-Compassion workbook: A proven way to accept yourself, build inner strength, and thrive. The Guiford Press.
Neff, K. D. (2003). Self-compassion: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 Self and Identity, 2(2), 85–101.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80/15298860309032
Neff, K. D. (2011). Self-compassion: The proven power of being kind to yourself. HarperCollins.
Neff, K. D. (2023). Self-Compassion: Theory, method,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74, 193–218.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032420-03104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