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服藥,是願意面對自己的勇氣 ——淺談精神科藥物、依從性與不自己停藥的重要性
-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10月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撰文|吳姵瑩 實習心理師
審閱|吳念珈 諮商心理師

你是不是也聽過這些話:
「吃藥會上癮吧?」
「我最近比較好了,應該可以自己停了吧?」
「我不想被當成『需要吃藥的人』⋯⋯」
精神科藥物長期以來背負著許多誤解與污名,導致不少人即使開始服藥,也常常在沒有醫師評估下自行減藥、停藥,甚至中斷治療;但事實上,按時吃藥、依醫囑調整、持續追蹤,才是讓藥物發揮幫助、維持心理穩定的關鍵。
依照醫囑服藥使情緒與生理層面的穩定,回到生活節奏的同時,也漸漸培養面對內在世界的能力。諮商協助我們,在已有基本功能支持的情況下,逐步接觸、理解、修復自己的內在經驗——包括創傷的記憶、長期的壓力、關係中的挫敗,或那些說不出口卻深埋心底的感受。
藥物幫助我們先站穩,而諮商則陪我們往內走,讓「好起來」不只是暫時的緩解,而是從根本產生改變的開始。
💊 吃藥是一種對自己的照顧
很多人會在「感覺比較好了」之後就決定不再吃藥,這是常見的停藥原因。但事其實那種「比較好了」的狀態,往往正是藥物正在穩定發揮作用的結果,如果這時候突然停藥,情緒或症狀就有可能反彈甚至惡化,讓人陷入「明明已經好轉了卻又倒退」的挫敗感。
另一種人,則是因為等不到藥效出現,就提前放棄了。精神科藥物不像止痛藥一樣服用後立刻見效,它們多半需要數週的累積與調整才能逐漸穩定情緒,有些人在剛開始服用的前幾天,甚至可能經歷輕微的不適,如頭暈、嗜睡或焦慮感短暫升高,這讓人懷疑「是不是吃錯藥了?」、「我是不是更糟了?」而選擇自行停藥,錯失了可能改善的機會。
精神科藥物的目的是幫助你重新擁有面對生活的穩定感,而不是讓你成為藥物的奴隸。與專業的醫生一起評估、調整,找到最適合的藥物及服藥頻率,才能真正找回自主權,重新掌握生活。
🧠 什麼是「依從性」?為什麼這麼重要?
在醫療上,「依從性(adherence)」指的是個案是否有按照醫師的建議,規律服藥、準時回診、穩定參與治療計畫。
良好的依從性不只是吃藥這麼簡單,它也代表一種對自己身心狀態的負責。
反之,如果依從性不佳(例如忘記吃藥、擅自停藥、延遲回診),不只會讓病情反覆,也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情緒突然惡化、易怒、焦慮
睡眠、作息大亂
產生戒斷症狀或原本的症狀反彈
增加住院風險或影響日常功能
💪 吃藥很丟臉嗎?你不孤單,也沒有犯錯
從小到大我們就活在一種「不能輕易放棄」、「逆來順受」的文化裡,所以很多人抗拒吃藥,認為「吃藥就是軟弱」、「吃藥就是怪胎」;如果你曾經因為服用藥物而被身邊的人嘲笑、歧視,說你「太脆弱」、「是不是想太多」、「靠自己比較實在」、「苦一苦沒關係,人生就是這樣」,這種不舒服的感受可能讓你對「服用精神科藥物」充滿掙扎,穩定服藥、回診也成了一大挑戰。
其實服用精神科藥物就像戴眼鏡、吃慢性病藥一樣,並不代表你是一個失敗的人,反而是你願意照顧自己的表現,透過吃藥,你正在給自己的身體與大腦,一個可以休息、修復的空間。
📍 避免自己停藥
如果你真的對藥物有擔憂,或許可以試試:
誠實地把疑慮說出來
每次回診的幾分鐘都很重要,不舒服的副作用、情緒變化、睡眠影響,都值得告訴你的醫師,讓醫師更了解你的狀況。
詢問醫師「怎麼減藥比較安全」
如果你覺得「我可能不需要一直吃」,那更應該由專業的醫師評估,設計合適的減藥計畫,而不是突然自行中止。
把吃藥這件事,當成對自己的陪伴
按時吃藥、準時回診,其實也是在練習告訴自己:「我值得被穩定照顧」,把自己當一回事。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長期吃藥,但在你還沒有回穩之前,也不要太早放棄這個支持自己的方式,服藥不是人格缺陷,也不是懶惰,更不是可恥的事,透過藥物協助,不只能減緩身心疾患帶來的不適感,也能為心理治療、日常生活與自我調適創造一個更穩定的內在空間;當情緒不再劇烈起伏、思緒不再如同斷線的風箏飄忽不定,我們才有餘裕重新梳理內在,好好的整理自己。
參考資料
Zhang, M. M., Tan, X., Zheng, Y. B., Zeng, N., Li, Z., Horowitz, M. A., ... & Li, S. X. (2025).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antidepressant withdrawal symptoms: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Molecular psychiatry, 30(5), 1758-1769.
林妤恒、白琳(2017)。小鬱亂入,抱緊處理。圓神。
點點心理學 Winnie(2023)。與你相鬱的日子:給患者與陪伴者的憂鬱症基礎指南。商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