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長大以後,我們如何一起住下去?】成年子女與父母的共處練習

已更新:7月17日

撰文|黃欣悅 實習心理師

審閱|宋 昱 諮商心理師


ree

「有些人以為,住在家裡是一種輕鬆的選擇。

但其實,我每天都在努力維持平衡:

是一個大人,卻常被視為孩子;

想要照顧爸媽,也想好好照顧自己。」


        隨著物價愈來愈高,長大後繼續住在家裡變成一種常態,對很多人來說也是一種務實的考量,不僅不用負擔房租,還會有人照顧三餐。但實際上,當你長大後卻仍然跟父母住在一起,生活會開始出現更多大大小小的拉扯,有時候可能是生活習慣的摩擦,有時候可能是缺少個人空間的困擾,更多時候是,你明知道自己已經是個大人,卻仍常被當成孩子對待


以下這些情境,或許你並不陌生:

1.生活習慣不同,卻總是需要讓步

        無論是父母習慣早睡早起,而你想週末睡到自然醒;又或是家裡還是維持著「房門不可以關」、「不要吃垃圾食物」、「晚上十點前要回家」的家規,這些看似微小的生活細節,都可能成為關係衝突的導火線。父母可能仍習慣用教養小孩的方式跟你互動,你也明白他們的出發點是關心,只是這份關心常常讓你感覺到限制,甚至沒有看見你已經是個能為自己負責的人。


2.照顧與陪伴的角色,經常默默落在你身上

        在華人文化中,「孝順」常被視為子女「夠不夠好」的標準。特別是未婚女性,更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照顧者,即使你不是家裡唯一的孩子,這份責任也很可能落在你身上。即便父母身體健康,付出時間心力的陪伴還是一種基本義務,你可能會被期待要多留在家裡,要體貼顧慮父母的情緒,才算得上稱職的孩子,但你自己的需要,卻可能在這些關係互動中漸漸被忽略。


3.想法不同,卻沒有空間能夠表達自己

        隨著年紀增加,你開始對於生活步調有自己的安排,也開始對未來有更多期待。但若這些想法跟父母價值觀出現落差,想要好好溝通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當你期待工作的彈性與自由,他們卻擔心這樣不夠穩定;當你想先專注在事業發展,他們卻認為該把結婚與家庭放在首位。每次你想開口解釋,話還沒說完就被打斷,或者換來一場無聲的冷戰。久而久之,為了不想吵架,也不想一再妥協,你只能變得更加沉默或學會配合,只希望家中氛圍能夠緩和下來。


想離開,卻沒那麼容易

        或許你也曾想過,如果能搬出去住,生活就能從此輕鬆自在。但真要離開,卻沒那麼簡單……除了經濟考量,情感的牽絆更是心中跨不去的坎。你知道父母對你的想念,也習慣陪伴在他們身邊,捨不得讓他們擔心。所以留在家裡的選擇,並不是因為你沒想過離開,而是你掛念著對家人的愛與責任。

        你需要的,也許不一定是完全脫離或切斷關係,而是找到一種新的相處方式:在維繫關係的同時,也能好好重視自己。


共處練習:從心打造新關係

        如果暫時沒有搬離家中的打算,邀請你先從自己開始打造一種新的共處方式。這些練習或許不會立刻改變什麼,也不強求關係馬上變得理想,但想幫助你從日常互動中,一點一滴找回對自己的接納與溫柔。


1.允許自己對父母有矛盾的感受

        你可以愛著他們,同時也覺得疲憊;可以珍惜相處的時光,也感覺到個人空間被壓縮。這些感受並不衝突,而是很真實的內在聲音。承認這些矛盾的感受不是自私,也不代表你否定這段關係,而是正視自己的心情,給予自己多一點理解與寬容。


2.區辨雙方的期待與需要,為自己設立情緒界線

        或許你也曾在衝突時想過:「是不是我不夠體貼,才讓他們不開心?是不是我太堅持自己的想法,才讓關係變得緊張?」但其實父母的情緒不等於你的錯,他們的反應也不代表你的需求就不合理,不代表你需要完全放下自己的在意。下一次當你又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沒為家人著想時,不妨也先問問自己:「這真的是我的責任嗎?還是我只是想照顧好自己?」這並不是要責怪任何人,只是想讓你有機會,練習站在自己的這一邊。


3.練習說明自己的需求,重新定義對關係的想像

        在生活中,你可能已經察覺自己有些跟家人不同的觀點,希望有更多自己決定的空間,想要一些獨處的時間,或是想要過一種未必符合父母期待的生活。這些變化不代表你不愛他們,只是你開始更清楚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如果有機會,也許你可以試著慢慢分享這些想法,不需要一次說完,也不是要他們立刻理解,只是讓父母有機會認識現在的你,也讓他們學習如何與你這樣的大人相處。

不過如果此刻的你,即使已經知道自己的需要,卻因為種種顧慮還說不出口,那也沒有關係。光是能夠被自己聽見內心的渴望,在心底對自己坦承:「我想要的跟他們不一樣」,那也已經是一種前進。你並不孤單,也不需要為了這些渴望而道歉,因為你值得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大人。


結語:慢慢來,在愛裡找回自己

與父母同住的生活很熟悉,但也總是不那麼理想,常常需要拉扯協調,經歷許多在愛裡感到疲憊的時刻。但也因為這段關係緊密又長久,才更值得你花心力去釐清跟修復。但你不需要一次就要求自己做到完美,只要你願意開始練習看見自己,也慢慢練習說出內心的聲音,就有機會讓家人不再只是勉強相處,而能重新建立一種親密又自在的互動關係。 我們都在成為大人的路上,重新認識彼此,也重新認識自己;學習怎麼在愛家人的同時,也不忘好好愛自己。



參考書目:

卓馨怡、利翠珊(2008)。成年子女的孝道責任與焦慮:親子關係滿意度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30),155-197。https://doi.org/10.6254/2008.30.155

任庭儀(2018)。親代對子代的情緒勒索經驗:未婚成年子女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劉千嘉(2021)。與父母同住的兒「女」們:與父母同住的成年女性的照顧協力分析。人口學刊,(62),139-195。https://doi.org/10.6191/JPS.202106_(62).0004

孫廷沇(2023)。我們是血脈相連的陌生人:寫給肩負照護父母及養育子女雙重責任,每日辛苦生活的你(林侑毅譯)。悅知文化。


留言


電話/Telephone number:

    02-7749-5720

Line ID:

    ntnucommunity

信箱/Mail:

    ntnu.community@gmail.com

地址/Address:

    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5巷16號
    No. 16, Lane 5, Qingtian Street, Daan District, Taipei City
    (捷運東門站5號出口/MRT Dongmen Station Exit 5)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