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活換了地方:談跨文化適應
- 社區諮商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9月2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撰文|許詠晴 實習心理師
審閱|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暑假快要結束了,新的學期即將展開。對許多人來說,這個「新」不只是課表上的不同,而是一次生活的轉換。有人從南部北上念書,第一次離開家;有人搬進宿舍,要與陌生人共同生活;也有人來到大城市,開始適應熙攘的交通、昂貴的物價和快速的生活步調。
對很多人而言,這是人生第一次真正離開家。這份轉換帶來期待,但同時也可能讓人感到不安,搬到一個新的地方後,才發現「不習慣」比想像中多。其實,這些不習慣,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適應」。雖然我們都在台灣,但不同地區之間,生活方式、步調與人際互動模式,也像是不同的文化。
加拿大心理學家John Berry的跨文化適應模型(Acculturation Model)就提醒我們:人在面對新環境時,往往需要同時處理兩個面向──
保有原本的連結:與舊有環境、文化、家人朋友的關係。
融入新的環境:新的生活習慣、人際互動、學業模式。
如果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我們會比較容易在轉換中建立新的安定感。以下整理一些你可能經驗到的挑戰與調適方向,陪伴你一起走過「第一次離家」的路程。
一、初來乍到:新鮮與不安並存
剛搬到新環境的時候,生活充滿新鮮感。第一次和室友聊天,第一次參加社團迎新,第一次走進夜市大排長龍的攤位,這些經驗可能讓你覺得既自由又期待。
然而,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生活開始不只是一場冒險,而是日復一日的日常,許多不習慣慢慢浮現出來。南部的家可能只要五分鐘就能騎車買到晚餐,但在台北,通勤就要花半小時以上;熟悉的家常菜變成速食或外食,胃口和健康都不一定跟得上;原本在家裡有自己的房間,現在要和室友協調開關燈、冷氣溫度,甚至誰能先用浴室。這些看似小事,卻常常讓人心裡悄悄累積疲累。
有些人在這個階段會開始想家。週末的夜晚,別人可能和朋友去唱歌、逛街,而自己卻窩在宿舍滑手機,看到家人傳來「吃飽沒?」的訊息,鼻頭一酸。那種「好像自己一個人在打仗」的感覺,常常讓人懷疑:是不是只有我不適應?
二、這樣的情緒會持續多久?走過過渡期的困惑
其實,這樣的心情在心理學裡也是常見的。心理學家 Sverre Lysgaard提出了「U型適應模型」(U-Curve Model of Adjustment),說明人在新環境中的心理歷程,大致可分成四個階段:
蜜月期(honeymoon phase):初到新環境時的新鮮與興奮,對未來充滿期待。
過渡期(crisis or culture shock phase):當新鮮感消退,開始感受到文化差異、不習慣,甚至孤單和焦慮。
調整期(adjustment phase):慢慢摸索出新的生活節奏,逐漸建立日常規律和人際連結。
適應期(mastery phase):能自在生活,開始感覺「這裡也可以是我的家」。
如果你現在正覺得不安或孤單,請記得:這些情緒並不是你「不夠好」或「不適應」,而是人在面對新環境時非常常見的心理過程。
三、在新環境裡安頓自己的方法
那麼,當我們正處在過渡期或挫折期時,可以怎麼幫助自己調整呢?以下提供幾個小方法:
給自己時間:適應需要歷程,我們不必急著馬上習慣。可以允許自己有不舒服和想家的感覺,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
建立小小的日常儀式:可以是每天早上泡一杯熟悉的茶、睡前寫三行日記,或是固定的運動習慣,這些微小的規律可以在充滿變化的生活中帶來穩定感。
尋找支持系統:支持可能是來自家人、室友、或是同學,抑或是學校的學輔中心。當感到孤單或負擔時,尋找支持是一種對自己的溫柔照顧。
善用熟悉的連結:和老朋友、家人保持聯絡,即使只是短短的訊息或是視訊,也能提醒自己「我不是孤單一人」。
練習自我覺察:留意自己在想什麼、感覺如何。有時候我們忙著適應,卻忽略了心裡的疲憊。透過覺察,你將能更清楚知道需要的是休息、陪伴,還是一點小小挑戰。
四、從適應到成長,找回自己的力量
跨文化適應並不只是忍耐,而是一段能帶來成長的旅程。當我們學會在陌生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就像心裡多長出一塊新土地,這塊土地會在未來不同的人生轉換中,繼續支撐著我們。如果你是已經在雙北工作一段時間,卻仍感到在這座城市裡的孤單與困惑,或者生活的節奏讓你感到壓力過大,心田目前正舉辦一個專為在雙北工作一年以上的北漂青年設計的諮商團體,旨在陪伴你度過生活中的適應挑戰,並提供情感支持與心理調適。若你有興趣了解更多或報名參加,請點擊下方連結:
報名連結:《漂泊同行——北漂青年支持團體》
如果你正準備要開始一段新的生活,不妨提醒自己:不必一次就把一切做好。適應是一個慢慢的過程,每一步都算數。在這樣的過程裡,若你感到過度焦慮、無法專心學習,或情緒長期低落,記得學校的輔導中心、心理師,都是能和你一起走這段路的夥伴喔!
五、參考資料
Berry, J. W. (1980). Acculturation as varieties of adaptation.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Berry, J. W. (1990). Psychology of acculturation: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 moving between cultures. Practical Anthropology, 7, 177–182.
Lysgaard, S. (1955). 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 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 7(1), 45–5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