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不停的日子,讓心停一停:六大法則找回踏實感(上)
- 黃欣悅 實習生
- 5月6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撰文|黃欣悅 實習心理師
審閱|宋 昱 諮商心理師

「上班費盡全力,下班只剩疲憊,想做點正事,手機卻滑著滑著就到半夜。」
「工作時只想休息,真正休息的時間腦袋卻停不下來。」
「蒐集了一堆『教我們變得更好』的勵志文章,愈看卻愈空虛,依然沒什麼改變。」
這些話像是你最近的生活嗎?
停不下來的日子,到底怎麼了?
如果上面那些話很符合你的狀態,那你或許也會有這種感覺:生活像滾雪球般加速前進,你開始變得沒有耐心,腦袋總是忙著想下一件事,無法停下來專注思考。但是當好不容易有空可以休息,心情卻依然躁動不安,只想躺在沙發上看著手機,一滑就是好幾個小時,沒有勇氣為今天按下停止鍵,因為不想開啟下一個同樣疲憊的明天。
與此同時,你也持續追逐著「認真生活」的腳步,看了很多自我成長的影片與貼文,然而接收的資訊愈多,內心反而愈迷惘,明明每一天都已經努力生活,卻每天都不快樂。這一切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或是犯了什麼錯,而是我們早就不知不覺掉入了「成功陷阱」。
成功陷阱-「我們很努力,但我們永遠不夠好。」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導要「努力向上、永不放棄」,但沒有人告訴過我們要努力到什麼程度才算足夠,於是我們只能不停地前進,即便達到目標之後也只能短暫的放鬆,而不能懈怠,因為我們永遠還能做到更好。這樣看起來是為自己負責,但實際上確是掉入惡性循環,當我們無法對自己滿意,就會一直追逐永無止盡的目標,發現自己一直在衝刺,卻不知道終點在哪裡,從來沒有真的感覺到快樂與放鬆。這一次,也許是時候放下那些「不夠好」的焦慮,嘗試用新的方式,走一條讓自己更踏實的路。
找回生活的主導權-善用踏實生活的六大法則
當我們陷入焦慮空轉的日常,最習慣的策略就是更努力一點,想要靠著自律跟計劃來找回控制感。但往往愈是這樣,內心反而更加浮躁。這時候,我們更需要的是回到當下「踏實生活」,這並不代表我們要放棄前進,而是學會在混亂中先站穩腳步,才能夠更安全地邁向想要的未來。
我們可以從Brad Stulberg在《踏實感的練習》一書中提到的六大法則開始練習:接納、臨在、耐心、脆弱、連結與運動。上集我們將聚焦在前三點,幫助你回到自己身上,讓每天不再只是匆忙度過,而是開始真正地生活。

第一步:接納—看見現在的自己,是讓改變發生的第一步。
踏實生活的第一步,是在起步前看清楚自己的起點。如同心理學大師 Carl R. Rogers(1961)提出的改變悖論:「當我接納自己的樣子,我才得以產生改變。」接納的重點並不是甘於現狀或停在原地,而是誠實地評估現在的狀態,無論我們喜不喜歡,都得先承認「我現在就是這樣」。
這也包含心態上對一切允許,不只擁抱幸福快樂,也允許自己去感受擔心跟害怕。當我們願意去感受那些不舒服或混亂的情緒,才有機會與它們和平共處,進而靜下心來重新思考,「我真正想往哪裡去?什麼是我最在意的人生價值?」例如當你很看重家庭,就可以思考生活是否有為家人相處留下足夠的時間,而別讓工作淹沒你原本最關鍵的生活信念。
有一個來自佛陀的比喻也常被引用:「別被同一支箭射中兩次。」第一支箭是事件本身帶來的壓力與困境,但第二支箭往往是我們對那些經驗的恐懼、抗拒與否認,而這才是真正讓痛苦纏身的原因。接納,就是不再用第二支箭傷害自己,而能夠面對真實的狀態,和自己好好待在一起。
第二步:臨在—專注當下,才能快樂。
「活在當下,就會快樂。」這句話我們很常聽到,但真正做到的人卻不多。不是我們不想,而是太難了。在這個每幾秒就有一個通知跳出來、捷運上每個人都在滑手機的時代,分心早已成為生活的內建模式。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同時處理很多事情,但其實大腦並沒有「多工模式」,它只是高速切換注意力在不同的任務中,但每一次切換都會打斷思緒跟消耗我們的能量,讓我們愈做愈心煩意亂。
臨在的意思就是把注意力帶回此時此刻,重新專注正在進行的事情上,這除了幫助我們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帶領我們進入心流狀態(flow)—讓我們在當下與從事的活動融為一體,感受到真正的滿足與喜悅。
要達到「臨在」,有個關鍵的提醒是:當我們對某樣東西說「要」的時候,其實意味著對另一樣東西說「不」。比如當你選擇下班後拿起手機回訊息的那一刻,或許某些需要專注思考的事情會被中斷;當你掉進短影片的循環裡,一直躺在書桌上想看的那本書可能又會被延後到明天。臨在是一種選擇,用實際行動去支持自己重視的事。當我們把注意力灌溉在對生活有意義的地方,我們也更容易感到踏實與滿足。
第三步:耐心—慢慢來,比較快
現在的社會資訊爆炸、步調很快,等待成了一種不被鼓勵的能力。耐心變得越來越稀有,也越來越困難。當我們習慣「立即滿足」的節奏,希望每件事都能立刻完成,或是很快看到變化才值得繼續投入。然而現實中的成長,很少是立竿見影的。真正的改變往往需要一段看似平淡無奇的累積期,無論是職涯上的突破,或是某個「突然開竅」的時刻,多半來自你之前耕耘紮下的基礎。只是這些沉澱很多時候不容易被看見,面對一直沒看見成果的焦慮,總讓我們有衝動想趕快做點什麼來加速進度。然而這種揠苗助長的行為有點像是一種行動偏誤,讓我們以為「做點什麼總比什麼都不做好」,往往卻容易破壞正在累積的節奏。真正的耐心,不是消極等待,而是願意繼續做對的事,然後允許一切順其自然。從追求速度轉為保持耐心,剛開始可能會讓人感到不安,但也是在一步一步踏實地前進裡,我們的腳步才會踏得更穩、更有力量。
這集我們先到這裡,希望能為你帶來一些新的力量,幫助自己把生活的節奏慢下來。如果你感覺到需要努力的事情太多,也請記得習慣的改變就像健身,需要時間慢慢累積,才能看見成效。
下一集,我們會繼續往下談談另外三個生活法則:脆弱、連結與運動。最後也會一起面對我們很熟悉的困擾:「三分鐘熱度:改變總是無法持續怎麼辦?」
在那之前,邀請你先從前面三個法則開始,慢慢把踏實感放進日常裡,讓這條路越走越穩,更貼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們下集再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