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喬 實習生5月4日致命的陷阱?-為何焦慮依附與逃避依附總是互相吸引(下)撰文|薛喬 實習心理師 校閱|繆妮晏 諮商心理師 (google 圖片:創用CC授權) 在上個月的文章,介紹了焦慮依附風格、逃避依附風格的人,在親密關係中常見的的感受與行為模式。這個月,將來帶大家看一看,這種看似互斥的依附風格,為什麼總是在關係中互相吸引,一次次掉入這甜蜜又...
薛 喬 實習生5月4日致命的陷阱?-為何焦慮依附與逃避依附總是互相吸引(上)撰文|薛喬 實習心理師 校閱|繆妮晏 諮商心理師 (google 圖片:創用CC授權) 你可能聽過、看過身邊許多朋友,總是糾纏在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裡,痛苦的深陷其中,卻又捨不離開,好不容易結束一段糟糕的感情,卻又在新的關係中重演「你追我跑」的戲碼。凡是耳聞過「依附理論...
陳姿伶 實習生3月11日常常擔心在別人面前做自己——淺談在關係中展現真實的勇氣撰文|陳姿伶 實習心理師 審閱|蔡宜軒 諮商心理師 「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很難避免的就是與他人相處。從一早醒來最先接觸到的家人、到學校公司裡的同學同事,甚至是每天取餐會叫你一聲帥哥美女的早餐店阿姨,都是我們平日裡會互動到的對象。也正因為每天...
馬佳歆 實習生2月25日「其實我想說的是…」-社交謊言創造的好人緣撰文 | 馬佳歆 實習諮商心理師 審閱 | 陳盈吟 諮商心理師 「最近過得好嗎?」 見面時,多數人習慣互相問候並寒暄個幾句。通常,你會如何回答呢?多數人應該都會選擇給出:「不錯啊!你呢?」等等的回覆。我們好像隱約的認為,對方並沒有真的想要知道我過得如何。同時,我們總是被教導...
馬佳歆 實習生2月25日讓幸福重「身」-淺談身體意象與親密關係撰文|馬佳歆 實習心理師 審閱|陳盈吟 諮商心理師 當望向鏡中的自己,你看見什麼呢? 不夠有線條的腰臀、有些平坦的胸、又或者是不夠挺的鼻樑? 對於總是怎麼看都不甚滿意的身體,你的感覺又如何? 這些你對於自己身體的看法就是「身體意象」。身體意象包含你怎麼看自己以及猜想他人如何...
薛 喬 實習生2月25日生活中的重要小事-淺談儀式感撰文|薛喬實習心理師 審閱|繆妮晏 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創用CC授權-Flicker授權圖片) 許多人在生活中的小細節裡,會為自己設定一些「儀式」作為好運的象徵,就像有些考生會有專屬的「戰筆」、有些人通勤時會隨時攜帶交通安全御守、早晨一定要來杯熱咖啡……...
黃芊菡 實習生2月25日人際關係中的「忍」(二)撰文| 黃芊菡 實習心理師 審閱| 陳盈吟 諮商心理師 我們在上一篇提到了關於「忍」有許多種情境,也都有一些差異,也不同程度的影響了自己情緒及身體;同時,也邀請大家能夠想想自己人際關係中,「忍」的經驗,背後的原因及想法,不知道大家想到了什麼經驗呢?我們在遇到一些人際衝突的情...
馬佳歆 實習生2021年12月27日讓幸福重「身」-淺談身體意象與親密關係撰文|馬佳歆 實習心理師 審閱|陳盈吟 諮商心理師 當望向鏡中的自己,你看見什麼呢? 不夠有線條的腰臀、有些平坦的胸、又或者是不夠挺的鼻樑? 對於總是怎麼看都不甚滿意的身體,你的感覺又如何? 這些你對於自己身體的看法就是「身體意象」。身體意象包含你怎麼看自己以及猜想他人如何...
吳念珈 實習生2021年12月27日「他又沒有打我!」被忽略的情緒暴力撰文| 吳念珈 實習心理師 審閱| 蔡宜軒 諮商心理師 今年10月在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上映的《女傭浮生錄》引起全球廣大迴響,也引發社會大眾關注情緒暴力的相關議題。劇情描述女主角艾利克絲在歷經丈夫酒醉砸玻璃後倉皇地帶著女兒逃離丈夫,就此展開一段顛沛流離的遊牧生活,...
黃芊菡 實習生2021年12月27日「越相處,越不耐煩」 —— 同居的我們怎麼了?撰文|黃芊菡 實習心理師 審閱|陳盈吟 諮商心理師 現今,越來愈多的人選擇在婚前同居,代表著我們對於婚姻的看法在逐漸的改變。有些伴侶將同居視為婚前的試驗,期待能將感情昇華至婚姻;但有些伴侶選擇同居而不結婚,這樣不需要面對婚嫁之後的總總,例如:婆媳問題,再再都顯示著大家對於同...
陳姿伶 實習生2021年10月22日面對生命裡的失去,我們可以如何療癒?撰文| 陳姿伶 實習心理師 審閱| 蔡宜軒 諮商心理師 生命宛如一條長河多變且無法預測。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裡,每個時期我們所面對的挑戰及困難皆不相同。這些挑戰的型態千奇百怪,且總是能引發我們各種不同的情緒反應,其中一種大家應該都曾經歷過的,便是失去。...
吳姿瑩 實習生2021年8月19日遇到喜歡的人就想逃,有人示好只覺得有壓力,我到底怎麼了?明明想談戀愛,有機會時卻覺得想逃 哈佛大學教授Robert Waldinger於2016年在TED Talk上發表一份由哈佛大學主持,追蹤長達75年的研究結果(Waldinger, 2015),發現影響人們快樂程度及健康的關鍵,不是金錢也不是社會地位,而是有品質的關係。由此...
吳姿瑩 實習生2021年8月19日親密伴侶,我該怎麼說你才懂?明明相愛的兩人,為何摩擦那麼多? 談戀愛時的心動令人著迷,有人呵護著自己、陪伴著自己,與自己心愛的人有所連結,好像生命就此有了意義。過了熱戀甜蜜期之後,每天和對方膩在一起就開心的日子,彷彿過去的一場夢。取而代之的,是爭吵及經常妥協。...
劉乙欣 實習生2021年8月19日關係進化論-從兒時的教養類型探索親密關係(下篇)在〈上篇〉中,介紹了三種常見的兒時教養類型,這些教養方式與我們成長過程中學習到的情緒表達方式息息相關,很可能也正影響著我們在與親密伴侶相處時的模式,包含我們表達自己需求的方式、對另一伴付出情感和愛的習慣方式等。本篇將進一步為各位舉例,看看這些成長經驗可能帶來哪些常見的影響?...
蔡宜軒 心理師2021年8月19日為何我們越愛越累?-探索親密關係中的自我矮化(下篇)在「上篇」我們簡單介紹了四種常見的自我矮化關係模式,這篇我們將接著與各位一起看看,這些關係模式在關係中出現時,有哪些重要的小提醒值得我們注意? 首先,需要認知到自己是「完整的個體」,在我們成長的過程裡,若在原生家庭或過去的情感經驗中感到受傷,難免會期盼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能...
蔡宜軒 心理師2021年8月19日為何我們越愛越累?-探索親密關係中的自我矮化(上篇)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可能會在無意間把自己縮得很渺小,包含生活重心都在另一伴的身上,或者是凡事以伴侶為優先等,也許這麼做是為了盡力滿足對方的需要,但在關係中難免有委屈、受傷的時候,此時我們若下意識地把自己的情緒藏起來,以避免對方感到負擔或麻煩,久而久之,自我矮化的心境與做法,很...
劉乙欣 實習生2021年8月19日關係進化論-從兒時的教養類型探索親密關係(上篇)許多人在親密關係中會意識到自己對關係充滿著不安感,或時常處在患得患失的焦慮之中;還有另一部份的人,總是覺得難以從關係中獲得情感需求的滿足,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上述幾種狀態,都常常是我們在伴侶關係中感到苦惱的原因。 其實,這些常見的擔憂或關係當中的困境,往往與自己在兒時...
蔡宜軒 心理師2021年8月19日被分手的傷痛和自我療傷「老師,我失戀了,我好難過,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趕快振作起來?」 在筆者從事諮商輔導的工作過程中,時不時遇到被分手的來談者,他們因為交往對象向他們提出分手,心情陷入一陣混亂,並嘗試尋求周遭朋友的協助,希望得到一些安慰,但卻得到不被理解的回應,如:「好了啦,不要難過了啦!我們...
薛 喬 實習生2021年8月19日從依附類型看親密關係你可能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 「找伴侶前先看看對方的依附類型與自己適不適合」 這句話也有幾分道理,那什麼是依附類型呢? 依附理論的發展是基於John Bowlby的研究,他認為個人在嬰兒時期與父母的互動經驗,會成為影響其日後如何與他人互動、如何看待世界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