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獨立?依賴?獨立又依賴?—淺談親密與自主(下)

撰文|洪聖緯 實習心理師

審閱|陳盈吟 諮商心理師

於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有關於親密與自主的概念,也對於四種親密、自主的類別有更多的了解。上次簡單幫大家分類了這四種類別,分別為高親密高自主(整合型)、高親密低自主(吞噬型)、低親密高自主(孤立型)、低親密低自主(隨波逐流型),也邀請大家試著思考自己比較像是屬於哪種類型。


在這四種類型之中,整合型會替自己和他人帶來最大的利益,也更能夠促進個人在心靈上的成長,但這個類型卻是最複雜、最難以達到的目標。為了要在我們認為的最親密的關係之中感受到安全,我們需要能真實地展現自己,並且在這樣的親密中感受到舒服自在,而困難的地方在於,當我在表達自己時,不論對方的反應是什麼,我都可能受先前的經驗所影響,擔心自己表達後不被喜歡、擔心傷害到對方、甚至因為擔心而連表達都沒有辦法,為了維持親密而喪失了自主,將對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造成了過度的依賴。


真實地自我表達

想像我們在一段重要的關係之中,做了下列的事情:

1. 嘗試表達一些我們的負面情緒,像是失望、生氣等。

2. 向對方道歉、坦承自己的錯誤。

3. 表達我們想要在情感、身體上更加的親近。


當我們說那些話時,我們的內心可能會思考著什麼呢?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他們正在表達,不論是表達情緒、想法、行動等,都試著讓對方知道我們正在思考的內容。

還有一些人可能認為表達後會有負向的結果,像是會被責備、對方會感到生氣、甚至我可能失去一段關係等,內在的想法圍繞著「我似乎很糟」。

也有一些人可能保持著防衛的態度,像是用沉默來回應對方、否認自己剛剛的表達、嘗試把話題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後兩者的反應(關注於自身不好的部分、防衛的態度)在腦中出現的非常迅速,雖然他們是兩種不同的運作機制,卻都扭曲了一個人真實自我的表達,當關係的雙方都用這樣的方式互動時,關係會顯得相對疏遠,也就像先前提到的,可能會很替對方著想、以對方為主,但心理上卻感受不到太多的親密。


事實上,對於表達自己會有擔憂是合理的,我們在過去的經驗中,學習到在生活之中有太多場合都不適合表達自己,那是沒有意義的。抑或是先前曾有表達自己但不被允許、被阻止而感到受傷的經驗,並形成了只要表達自己就會受傷的思考方式,並不斷地反映在現在的人際互動之中,即便心理上知道對方足夠安全,卻很難跨出屬於自己的那一步。


幫助自己真實地表達,不再畏懼

過去的經驗儘管讓人挫折、沮喪,讓我再次面臨要表達自我的情境時感到害怕,但仍有一些方法可以練習與嘗試:

1. 打從心裡告訴自己,我有權利可以追求自己所想要的,並且看見在關係中,哪些是公平對等的、哪些則會造成關係的傾斜,可以將這些發現記錄下來,形成明確的、看得見的語言,這能夠幫助自己建立對關係的原則。

2. 了解自己並不需要對於他人的所有反應都負起責任,我們只對自己的反應負責,對方感覺不好並不代表我做錯了什麼,能夠更關愛自己也是一種負責的表現。

3. 對於自己的感受保持好奇,了解自己的感覺為何出現,不論是正向或是負向的感覺,都允許自己去碰觸,這讓我們能夠將平常沒有意識到的部分開始連結起來,也比較不會用防衛的態度來回應這一切。

4. 在獨處的時刻,練習表達自己常常避免的事情,像是大聲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表達自己的生氣。


若感受不到親密呢?

當我難感受到親密時,仍然能夠透過上述的練習,試著思考一段關係的樣貌。問問自己當做了什麼會感受到是親密的?我在關係中的感受是如何的?是信任對方的嗎?還是希望對方也能夠說的更多的呢?

或許當我們更了解自己內在的需求時,將其自然地表達出來,也更能夠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從而讓關係變得更加的緊密與信任哦!


〔攝影:Eduarda Portrait,連結:Canva〕



參考資料:

Intimacy and autonomy. [Online forum comment].Dr. Rick Hanson’s blog. https://www.rickhanson.net/intimacy-and-autonomy/

83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