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理健康資訊
We Care You
搜尋


接納如實的自己・一個練習接納的好方法
撰文|陳姿伶 實習心理師 審閱|蔡宜軒 諮商心理師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總能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能引發我們的欣賞,藉以去思考理想中自己的樣貌;而有些人則會帶來警惕,提醒自己避免成為討厭的樣子。彷彿,我們對於理想的自己都有個概括的想像,但在成為心目中的自己之前,我們認識原先...
陳姿伶 實習生
2021年12月27日


關閉內心的自動導航-正念教會我的事
撰文| 馬佳歆 實習心理師 審閱| 陳盈吟 諮商心理師 難以活在當下的辛苦,與自己失聯 現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時常需要依賴大腦的自動導航來因應生活大小事。不過大腦為減輕認知負荷的機制卻也使我們逐漸與當下的生活失去連結。邀請你花一分鐘回想一下,最後一次感受賞心悅目的美景、令...
馬佳歆 實習生
2021年12月27日


拖延好煩人:心理明知要做,但要踏出那一步好難
撰文| 吳念珈 實習心理師 審閱| 蔡宜軒 諮商心理師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傾向暫緩重要卻沒有急迫性的事物,總是會想明天再做,接著可能會出現無數個明天,最後,當截止日即將到來時,會感到焦慮爆表,此時心中充滿悔恨,而盡快在情緒狀態很緊繃的狀況下,胡亂交出自己也不是太滿意的...
吳念珈 實習生
2021年12月27日


心情不好嗎?聽首歌吧!-音樂為何能夠緊扣心弦?
撰文|薛 喬 實習心理師 審閱|繆妮晏 諮商心理師 音樂對很多人來說,是生活調劑的必需品,難過時聽音樂排解,煩躁時聽音樂來調適,睡覺前聽音樂放鬆,狂歡時聽音樂助興,我們把無處安放的情緒寄託於音樂裡,化為旋律、化為節拍、化為歌詞,讓音樂具象出情緒,讓我們更容易去感覺。音樂與...
薛 喬 實習生
2021年12月27日


想要尋求諮商卻憂心忡忡,我需要找心理師聊聊嗎?
撰文| 陳姿伶 實習心理師 審閱| 蔡宜軒 諮商心理師 在物質生活越來越提升的現今,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不再著眼於吃飽喝足等基本滿足的需要,關於心理上的富足及健康與否也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這一兩年疫情的影響,考驗人們面對未知、視情況彈性調整以及獨立自處的能力越發...
陳姿伶 實習生
2021年12月27日


人際關係中的「忍」(一)
撰文|黃芊菡 實習心理師 審閱|陳盈吟 諮商心理師 在成長過程中不乏有許多人都曾被提醒「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忍耐與退讓之後,一切會歸於平順和靜,真的嗎? (照片來源:Pexels) 在我們探究是否「忍下來就沒有驚滔駭浪會來」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忍」由何而來?...
黃芊菡 實習生
2021年12月27日


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該如何停止對自己的「自責」呢?
撰文|陳姿伶 實習心理師 審閱|蔡宜軒 諮商心理師 讓我們想想以下的情況, 當你今天因為工作加班,而必須臨時取消與另一半的情人節約會時,你的反應會是什麼呢? 1. 責怪自己為什麼沒注意到工作上有個進度要完成,害自己在情人節當天沒辦法好好度過。...
陳姿伶 實習生
2021年12月27日


「他又沒有打我!」被忽略的情緒暴力
撰文| 吳念珈 實習心理師 審閱| 蔡宜軒 諮商心理師 今年10月在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上映的《女傭浮生錄》引起全球廣大迴響,也引發社會大眾關注情緒暴力的相關議題。劇情描述女主角艾利克絲在歷經丈夫酒醉砸玻璃後倉皇地帶著女兒逃離丈夫,就此展開一段顛沛流離的遊牧生活,...
吳念珈 實習生
2021年12月27日


「越相處,越不耐煩」 —— 同居的我們怎麼了?
撰文|黃芊菡 實習心理師 審閱|陳盈吟 諮商心理師 現今,越來愈多的人選擇在婚前同居,代表著我們對於婚姻的看法在逐漸的改變。有些伴侶將同居視為婚前的試驗,期待能將感情昇華至婚姻;但有些伴侶選擇同居而不結婚,這樣不需要面對婚嫁之後的總總,例如:婆媳問題,再再都顯示著大家對於同...
黃芊菡 實習生
2021年12月27日


又一次的天搖地晃!地震後如何安「心」?
撰文|薛喬 實習諮商心理師 審閱|繆妮晏 諮商心理師 台灣位於歐亞地震帶上方,頻繁的地殼碰撞,雖然造就了台灣豐富的生態景觀,但無法預測的地震現象,卻也成了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我們須共同面對的課題。2021年10月24日下午發生在宜蘭南澳連續兩次的高強度地震,可能喚醒了不少台灣...
薛 喬 實習生
2021年12月27日


面對受傷的自己,你可以選擇溫柔以待_創傷後的自我疼惜
撰文| 馬佳歆 實習心理師 上一篇《留一份溫柔給不完美的自己》初步介紹自我疼惜的概念,包含溫柔而仁慈的對待自己、了解自己的感受是人類共有的經驗及覺察當下。其內容說起來容易,實行卻充滿挑戰,好像每每遇到生命中的逆境,內心的批判總是衝得比溫柔還快上許多。...
馬佳歆 實習生
2021年10月22日


「我快樂嗎?」曾經這樣問自己嗎?
撰文| 黃芊菡 實習心理師 生活中處處都能感受到快樂的痕跡, 有時只是吃到一個好吃的食物, 有時是買了一個夢寐已久的禮物給自己, 有時是對著山谷大喊, 而在華人的文化底下,快樂這件事似乎變得不再間單, 從小教導我們的偉人事蹟、歷史故事告訴我們好人通常是受苦的,...
黃芊菡 實習生
2021年10月22日


你獨處時快樂還是寂寞?
撰文| 吳念珈實習心理師 審閱| 蔡宜軒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上次自己好好獨處的時刻嗎?感覺如何呢?是覺得寂寞、開心、滿足還是難受?自從Covid-19疫情爆發後,人們逐漸改變了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保持社交距離」成了全台人民耳熟能詳的標語,如今我們大幅減少實際地與人接觸的...
吳念珈 實習生
2021年10月22日


面對生命裡的失去,我們可以如何療癒?
撰文| 陳姿伶 實習心理師 審閱| 蔡宜軒 諮商心理師 生命宛如一條長河多變且無法預測。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裡,每個時期我們所面對的挑戰及困難皆不相同。這些挑戰的型態千奇百怪,且總是能引發我們各種不同的情緒反應,其中一種大家應該都曾經歷過的,便是失去。...
陳姿伶 實習生
2021年10月22日


《小王子》裡不夠成熟的愛:唯有接受失落,才能建立真實關係
撰文者 薛 喬 實習心理師 審閱者 繆妮晏 諮商心理師 世界經典名著《小王子》故事單純,寓意卻雋永深刻。我在不同的年紀讀《小王子》,感受和啟發都不同。第一次讀《小王子》時才國小的年紀,那時的我渴望長大,不明白小王子對成為大人的抗拒和輕視。第二次讀《小王子》,是在「看似...
薛 喬 實習生
2021年10月22日


塞不進Free Size怎麼辦?【下篇:看見多元,慢慢走向「愛自己」】
撰文/謝昀書 實習心理師 審閱/繆妮晏 諮商心理師 單一的審美標準如同一把無形的尺,讓所有服膺於這套遊戲規則的人彼此監控,受困於偏離標準的不安中,那究竟,要如何脫離苦海、不再受困呢? 看到標題,你肯定會猜到其中一個答案:試著「愛自己」,或者也可以說是「接納並喜歡自己」,用不...
謝昀書 實習生
2021年10月22日


「人生需要酒肉朋友: 一起吃飯, 不見不散!」— 味道的記憶,想家的味道
撰文/黃芊菡 實習心理師 審閱/陳盈吟 諮商心理師 「好想吃巷口的肉羹......」 「好久沒吃母親親手做的虱目魚,煎的焦脆的魚皮配上鮮甜紮實的魚肉......」 (圖片來源:Pexels) 隨著疫情期間三級警戒的發布,原本不足為奇的相聚變得相當不容易,而身在異鄉的遊子,可...
黃芊菡 實習生
2021年9月15日


從《她們》看女性的人生百態:自己的樣子,該由自己來定義
撰文/薛 喬 實習心理師 《她們》是改編自美國經典小說《小婦人》的影視作品,自上映以來就好評不斷,導演兼編劇的Greta Gerwig也成功將南北戰爭背景下的小婦人故事,改編成更貼近當代女性意識的作品。 《她們》的故事簡單而深刻,以馬區家四姊妹中的二姊Jo的視角出發,帶觀...
薛 喬 實習生
2021年9月7日


塞不進Free Size怎麼辦?【上篇:看見體制,替自己鬆綁】
撰文/謝昀書 實習心理師 審閱/繆妮晏 諮商心理師 你會在洗澡的時候仔細端詳自己褪去衣物後的身體嗎?會不會總想著:啊,這裡的肉再緊實些就好了、那邊的線條怎麼看怎麼怪...最後趕緊把視線從鏡中自己越看越不順眼的身體移開?你不孤單哦,Y也是如此。...
謝昀書 實習生
2021年9月7日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