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拖延心理學系列(三)時間動機理論(上)

撰文|黃子銘

審閱|張慈容


前言

前兩篇文章,我們談了自我調節以及情緒調節的失效如何導致拖延。今天我們要談另一個解釋拖延的理論:時間動機理論。


時間動機理論

時間動機理論包含了下面四個元素:

預期(expectancy):任務的困難程度、自我效能感(相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

價值感(value):做這件事有沒有意義、產生的結果對自己來說有沒有價值

期限的時間遠近(delay):這件事情帶來的獎賞/懲罰發生在多久之後

衝動性(impulsiveness):自我控制能力高低、是否容易分心、是否容易受到環境誘惑

 

時間動機理論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公式來呈現,就像下面這樣:







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出,當一個人:

  • 覺得一件事情不會太困難,也很有信心自己做得到(預期是正向的↑),

  • 覺得做這件事情很有意義,是自己想要做的(價值感高↑),

  • 這件事情迫在眉睫,馬上就需要完成(期限很近↓),

  • 衝動性低、自我控制能力高,也不會分心(對時間延後的敏感度低↓),

這個人就越不容易拖延。


預期(Expectancy)

這裡說的預期是指,你預期完成一件事情後,是否能夠如願得到想要的結果。像是任務的困難程度,或是自我效能感(對於自己有沒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的信念),都會影響你對於一件事情的預期是正向好的還是不好的。當你感到一件事情很困難,或者是你覺得自己一定做不好(自我效能感低),就容易發生拖延。例如想減脂的人可能因為準備減脂餐很麻煩,要花一堆時間備餐還要算熱量,可能就會想說「明天再開始好了」或者是「等工作不忙了再來減肥」。準備考證照的人可能因為要讀的東西很多很難,所以遲遲沒有開始準備。這些都是負面預期造成的拖延。

 

價值感(Value)

這裡的價值感指的你覺得這件事情有沒有意義,而沒有意義的事情通常大家就不會想去做。像我學生時期最害怕遇到的就是那種要花非常多時間精力,但是對我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的作業。總感覺花在這種作業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阿~大家在生活上或者工作的時候,會不會也遇到一些讓你白眼翻到腦袋後面的事情呢?在面對這些事情時心情都如何?


那麼怎麼辦才好呢?

依照時間動機理論,我們可以試著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及增加一件事情對自己的意義,才不會讓人「那麼」不想去做。以下是一些參考方法:

 

透過改變「預期」來降低拖延的策略

1.  提升自我效能感

時間動機理論認為,「好難喔我做不到!」會讓人降低人願意完成任務的心情。因此,我們要想辦法減少這種「好難喔我做不到」的想法,也就是說要把「好難喔我做不到」變成「恩!我覺得我應該可以」。Bandura(1997)認為,提升自我效能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精熟能力」。例如你覺得自己體力很差,沒有辦法跑完一場馬拉松,最好的方法就是開始鍛鍊體能,等到自己體能逐漸提升,「相信自己做得到」的想法就會隨之而來了。


有些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很火大:我不就是因為覺得很難、覺得自己做不到所以才不去做,結果現在為了要提升自我效能感,反而要開始做?這根本就不可能嘛!

 

這確實是一個滿棘手的情況。針對這個兩難,Steel(2007)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法,認為也許我們可以從一些其他的小技能著手。例如準備晚餐對於有些人來說可能是廚房災難的代名詞。但把做菜的步驟拆分開來看,也許並不是所有跟廚房相關的事情都做得很糟。也許你切菜切得還不錯,又或者煮湯很在行。我們可以從相對拿手的開始,才不會一開始就覺得好難、做不到。

 

2.  找過去成功經驗,提升自我效能感

低落的自我效能感也可能是因為我們都只記得、只注意到我們做不好的時刻。如果我們可以仔細想想過去有沒有什麼時刻自己其實做得還不錯。例如,我總是覺得我是一個很粗心,不太會留意細節的人,因此對於要舉辦大型活動我總是很擔心,覺得自己一定會出包。但有一次我發現,我其實有能力注意到細節,前提是要有足夠的時間準備。於是我就頓悟了,我是時間概念很差,不懂得提早開始準備,而不是粗心!現在對於辦活動我比較沒那麼緊張了,我覺得只要能夠提早開始規劃,我是有能力把活動辦好的。


大家可以想想看,這件你覺得沒有信心完成的事情,是否你曾經做得挺好的,只是因為你一直很相信自己就是做不好,所以沒有留意到做得好的時候。

 

透過改變「價值感」來降低拖延的策略原則

1.  讓事情變得有意義

這個方法的核心精神在於,改變自己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看能不能把一件很廢的事情看得很有意義。是不是非常的阿Q?像是我原本很懶得走路,因為覺得很沒效率。但後來發現走路可以順便減脂(怎麼一直在講減脂),就沒有那麼排斥走路了。各位讀者們也可以挑戰看看,能不能想辦法把一件很沒意義的事,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

 

2.  讓事情變得有趣、不無聊

有時候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廢了,怎麼改變想法都無法變得更有意義。這時候,把它變成一種遊戲,可以提高自己的動機。例如衣服沒有人想要摺,可以把它變成一個比賽,把衣服分成兩堆,看誰摺的快,輸的請吃晚餐。以前我睡前刷牙總是拖延。後來我養成一個習慣,刷牙的時候會滑手機看廢片,於是刷牙對我來說就變成一件有趣的事,現在就比較不會一直不想去刷牙。


3.  任務配對(Task paring)

拖延的人常常為了短期的誘惑犧牲長期的目標,這時候如果把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可以一舉兩得,同時滿足兩種需求。例如大學生長期目標是準備期末考,短期誘惑是和朋友社交,這時候可以約朋友一起組讀書會準備考試,這樣一來既同時滿足了短期的社交需求,也可以達成長期的準備考試目標。

 

結語

時間動機理論是不是挺有趣的?隨著我們學習拖延的理論越來越多,我們就有更多工具可以來檢視自己為什麼會拖延了。透過這些理論,我們可以依照自己的情況來設計任務或者生活中的情境。下一篇文章,我們會了解時間動機理論的後半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擁有更多工具,找到緩解自己拖延的方法。


Reference


  1. Bandura, A. (1994). Self-efficacy. In V. S. Ramachaudran (Ed.), 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 (Vol. 4, pp. 71-81).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Reprinted in H. Friedman [Ed.], Encyclopedia of mental health.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8).

  2. Steel, P. (2007).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regulatory failure. Psychol Bull, 133(1), 65-94.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33.1.65

2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