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昱喆 實習心理師
審閱|蔡宜軒 諮商心理師
不論在諮商中或是跟朋友閒聊時,當我們知道對方最近很忙、旺季事情爆炸多時,不免俗都會關心一下對方的狀況、詢問對方有沒有找時間休息。個別比較詳細的,可能還會再多嘴問一下對方都做什麼來讓自己放鬆。
每個人的休息方式都不同,從泡澡、上健身房運動、倒頭就睡到追劇、跟朋友吃飯、滑手機…,可說是千變萬化,但不曉得你有沒有過那種「越休息越累」的經驗呢?那很有可能就是你以為你在做的美其名是休息,但其實只是一個空有「休息」包裝、實則不然的事噢!
為什麼我會越休息越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從起床到睡覺為止,踏出門、買三餐、搭大眾運輸工具、聽朋友抱怨、跟同事互動、開會、討論報告等,都在慢慢減損我們的力氣、讓我們感到疲倦,但其實這些事情讓我們感到疲累的原因並不全然相同!
我們可以將會讓人感到「累」的原因大致區分為三種:消耗體力、腦力或心力。與身體較為相關的就是「體力」,你可能在忙了整天後,發現自己因為白天像是在跑RPG一般走跳數萬步而感到四肢痠痛、小腿肌無力,而需要透過拉伸、按摩、泡個熱水澡讓肌肉放鬆、躺著睡覺等方式來回復體力;或是當你在辦公室與這一季要繳交的報表奮鬥、絞盡腦汁想產出繳交期限在不到五小時後就截止的計畫時,你所消耗的就是「腦力」;
而當你在工作時遇到奧客、報告遇到雷組員卻又沒辦法發怒,突然被朋友慶生又驚又喜、被老闆罵而感到難過、尷尬,只要會讓你情緒上受到影響的,消耗的就比較屬於「心力」的範疇。當然一件事情不一定只會消耗某種「力」,很多時候其實都是混雜或是重疊,互為影響的。
例如當我們在跟同事哀嚎自己「很心累」的時候,很多時候其實是代表我們在工作過程中過度消耗了我們的「腦力」跟「心力」。現在大眾的生活型態,除了本來工作性質就較偏向付出體力或是體育選手以外,大部分的時候所感覺到的疲累,可能只有小部分是因為身體勞動而產生的,而主要是思考、情緒上的勞動造成的。
捫心自問:你真的有好好休息嗎?
在蔡宇哲及蔡佳璇合著的《好好休息:心不累、身體不疲累、大腦不報廢的好眠人生實踐法》一書中,就有提到關切休息的重點不在於追求某種特定的休息形式,而是要明白休息的原則。
當我們能區分/辨別出究竟我們自身所感受到的疲倦是屬於什麼樣的原因時,我們自然就能將焦點移動到我們所關切的主題:「我這麼做,真的有讓我自己好好休息嗎?」、「我要如何才能回復精力?」。
筆者在研究所課程下課後,或是在咖啡廳趕一篇課堂報告到一定的進度後,心中就會冒出「我接下來一定要好好休息耍廢、犒賞自己」的聲音,回到住處之後可能就會開始滑社群平台上朋友更新的近況,或是點開 Netflix 找找最近討論度高的影集、電影觀看。但作為休息的方式,滑手機或是追劇到最後都會讓我自己更為疲勞,因為當我一整天處理的都是偏向消耗腦力的事項時,我再選擇需要投注更多注意力跟認知資源的休息方式,反而會讓我的大腦呈現「被塞爆」的過載情形,也難怪會有一種越休息越累的感覺了。
而為了能讓自己好好休息,以下有一些原則讓讀者可以放在心中核對:
休息時,我有專注在當下嗎?還是我仍忙著計劃未來、擔憂過去的事?
休息時,我從事的活動能讓我真的好好補充精力嗎?亦或是更消耗我的精力呢?
休息時,我是否思緒還停留在待辦事項上,擔心還沒處理完的事情?
先有這樣的認知,後續也才能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休息方式,讓自己在忙碌的一天過後,真正的可以「好好休息」。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