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胖又如何?】探索肥胖焦慮的謊言與真相

撰文|黃欣悅 實習心理師

審閱|宋 昱 諮商心理師


「你已經那麼胖了,怎麼還在吃!」

「你太胖了,你應該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你一定是很懶惰,才會讓身體變這樣。」

「真可惜,如果你再瘦一點就好了…」


我們的生活周遭常環繞著調侃或關心的話語,提醒我們要對身材有所注意,甚至警告我們體重超標的不良後果。我們往往也在潛移默化間吸收了他人與媒體的眼光,內化成自我要求的緊箍咒。然而這些評價許多時候不只是基於健康的善意提醒,背後更常蘊藏著社會文化對「胖」的無法接受與排斥。


蔡培元(2022)書寫肥胖的論文裡曾提及社會善於將人分類,而在胖子身上特別容易出現兩種謊言詭計:胖子是不好的、(擁有內涵的)胖子是好的讓我們一起來拆解謊言,看見背後關於身體的真相。



謊言一:胖子是不好的?


胖子常常被貼上負面的標籤,認為他們懶惰、不自律、不健康甚至是缺乏吸引力,這些標籤多半圍繞在「肥胖是不正常的」的核心思想裡,於是才需要「糾正」這些不符合社會規範的人,鼓勵他們改造成正常健康的模樣。

然而體型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個性、能力與價值,健康也不應該與體重完全畫上等號,而且更多時候肥胖者所面臨的社會壓力,遠比體重本身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更大。當一個人被社會認定為「不好的」人,個體會持續接受到焦慮與自卑感,進而影響日常生活中的選擇和表現。這種以身體形象的好壞評價個體的過程通常沒有太多依據,也不是判斷一個人價值的標準,卻是將肥胖塑造成原罪的幫兇,忽略個體先天特質與環境養成的差異性,更蒙蔽個體原本存在的價值。


謊言二:(擁有內涵的)胖子是好的?


當大家偶爾想起胖子的優點,可能會提到他們自信、幽默、聰明、討人喜歡,或是有在減肥的道路上努力,這種附加條件的讚美往往隱含了一個危險的訊息:胖子只有在他們展示出特別的內涵或付出減重努力時,才值得尊重和欣賞

這種論述其實依然是一種歧視,它將胖子的價值限定在某些特定條件上,強調他們「不夠好」的部分必須被額外的特質所彌補,所以胖子必須時刻表現得更好,才能被看作是「好的」。同時這樣的論述也再次驗證社會依然無法真正接受和欣賞多元的身型標準。

然而,真正的肯定應該是無條件的,所有人都應該被視為有價值的個體,不必展示某些特質或努力去改變自己才能換得尊重,才能讓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安適與自在。


說到這裡,或許你會有些擔心,是否自己也曾經說過這些話,對別人造成影響而不自知。但在崇尚「瘦即是美」的社會文化裡,這些觀念早已悄悄地影響了我們,讓我們在不經意間表達出這些想法。其實在這些話裡蘊含的,往往是出於對親友的擔憂和關心,甚至更多時候我們也是用同樣的標準在警惕跟要求自己。但或許,是時候開始練習放下這些對自己跟他人的嚴厲目光,嘗試用更溫柔的態度看待自己,成為自己身體真正的主人。


真相:重新定義健康與美麗,拿回身體的主導權


健康的定義並不僅僅是體重數字或外表,真正的健康應該包括生心理的平衡。擁有健康的身心,不是要遵從某個標準體型,而是學會傾聽自己身體的需求,找到能讓自己身心愉悅的生活方式。運動不是為了瘦下來,而是為了讓身體充滿能量;飲食不是為了避免攝取熱量與罪惡感,而是享受食物帶來的滋養與快樂。最重要的是,健康應該是一種自我照顧,而非自我懲罰。


同樣地,美麗也不應該只有一種模樣,不是只有苗條纖細、皮膚白皙、身材姣好的人才是美的化身,圓滾滾的肚子、肉肉的大腿一樣有它的迷人之處。美麗的根源是自信、自愛和真誠的表達,是活出自己、擁抱自己的樣貌,正因著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有著獨特的故事和樣貌,才讓我們擁有與眾不同的美麗



「不是要捍衛身為胖子的我,而是理解在胖瘦論述以外的我,胖瘦是一種人生的狀態,但我不需要這樣的認同,我就是我。」(蔡培元,2022)


我的身體,為我自己所存在


最後,想要告訴讀到這裡的你,你的身體是你最重要的寶藏,沒有任何人有權定義它應該是什麼樣子。選擇怎樣對待你的身體,應該是你對自己需求的回應,而不是對社會期待的妥協。改變身體的唯一動機應該來自於你自己,別人的眼光或評論雖然會影響你對自己的相信,卻不能改變你美麗的本質。


「我的身體,只為我自己所存在」,這是一種拿回掌控權的宣言。我的健康與美麗,只能由我自己定義,我將這句話送給你,也鼓勵你能這樣對自己說:)


我們在愛自己的路上再見囉!相信我們都會走向那個更自在、更真實、更有力量的自己。

 


參考書目:

蔡培元(2022)。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大塊文化。

Manne, K. (2024). 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柯昀青譯)。麥田文化。

15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