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魔在身邊─我/他的行為是愛慕還是騷擾?

已更新:2021年9月2日



回顧今年四月份,發生一則震驚社會的案件,一名通訊行女性員工遭到愛慕男子多次的跟蹤騷擾,最終鑄下遺憾的結果,引發社會大眾的譁然,相關的輿論也加速了日前行政院會通過的「跟蹤騷擾防治法」草案。關於草案內容也引起大眾多日的關注與討論,雖然悲劇已然發生,但事件引發的餘波,也催生了人們對跟蹤騷擾的界定和警覺,以及更多人對該議題的意識抬頭。

其實,跟蹤騷擾並不一定只發生在陌生跟蹤,很多時候也可能發生在曖昧關係或親密關係中,尤其在關係中的騷擾行為是更難被當事人界定,而本篇文章將從親密關係的角度看待「跟蹤騷擾」的議題,藉由以下RAP三步驟,幫助我們能在生活中提前辨識與求助。


1. R(Reflection):省思自己對「騷擾」的定義為何? 在長期社會與性別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很容易將親密關係中,將最關鍵的愛、激情、親密、浪漫等元素,與高控制的舉動聯想在一起,舉例來說,小說或影視劇裡那些霸道總裁的舉動總是爆擊你的小心臟?但在現實中有些行為根本可以構成妨害自由,但在文化氛圍與粉紅泡泡的壟罩下,讓我們將對人的好奇、愛慕的表達方式等,與某些施壓或控制手段有所連結,這種「愛他就要征服他」的心境,在內心蠢蠢欲動,我們很容易將這種征服、控制與支配欲,與一個人滿腔的熱情與愛慕混為一談,此時,除了省思自己的愛情觀之外,也可以與另一伴討論他的看法,畢竟,「是浪漫?還是騷擾?」本就是主觀的,雙方的討論與核對,能最直接的觀察對方能否尊重他人的感受,或者能否將你的感受好好當一回事。

2. A(Awawreness):覺察個人主觀感受如何? 有時,在關係中也可能是愛與施壓行為交替發生的,讓我們弄不清楚對方的行為,到底是使我感到受威脅?還是感到被愛?或者,如果你是可能不慎施壓給他人的那一方,也可以試著思考,當我非預期的出現在愛慕對象的生活周遭,那究竟是驚喜?還是驚嚇?我們都可能會因分不出對方是愛還是控制,而持續處在混亂之中,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即使感受到自由被剝奪、有如囚禁般的感受,也很難及時意識到自己需要採取行動自我保護。當你隱約感覺對方的行為讓你不太舒服,邀請你也好好地把自己的感覺當一回事,請試著以更具體的詞彙覺察自己的感受,也許是害怕、受威脅、不自在等等,但也可能同時混雜著被愛、被需要、被渴望的感覺。

3. P(Plan):可以採取哪些預防性行動? 在相關法案正式通過、上路以前,我們仍要盡最大的可能避免憾事再度發生,我們除了要避免自己碰上這些騷擾,也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帶給他人類似困擾,因此,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以下三個小問題,讓我們從不同視角防患未然:




(1) 對方向你表達在乎與愛意的方式有讓你感覺不舒服嗎?多久了呢?(不限於跟蹤)/你是否有一些表達愛意的方式,雖然持續多次卻一直沒有得來雙方更親近的結果? (2) 對方是否知道且願意正視你的不舒服感受?/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讓對方有什麼樣的感受? (3) 對方能否因為你的告誡而明確停止騷擾行為?/你能否在對方提出拒絕或提醒時,正視並調整自己的行為?


通過以上三個問題,當你發現沒辦法確保自己或對方可能陷入更不舒服,甚至是危險的情境時,建議可以先將你對以上問題的感受與回應記錄下來,請先找到你可以信任的親友或諮商專業人員進行討論。如果你感覺自己有被騷擾的危險,重要的是讓第三人知道你所面臨的情形,找人和你一起擬定安全計畫,例如更安全的返家路線、危急時可求助的對象、落單時可採取的自我保護做法等。需要時也可以選擇諮詢家暴防治專線,或各縣市政府設立的家暴防治中心;緊急狀況也請直接撥打110報警。

如果可以,我們希望能防患未然,在一段關係真正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危險情境以前,就能有所警覺,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尊重自己或他人的感受,無論你的性別、性傾向,我們除了能事先思考如何自我保護,也同樣很需要思考怎麼避免自己也無意間成為騷擾他人的人,預防騷擾,並不該只是受騷擾者要自我保護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16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過度思考,那些我無法停止思考的夜晚該如何是好?

撰文 | 莊濰瑄 實習心理師 審閱 | 張慈容 個案管理師 到了睡覺時間,做好睡覺的準備,甚至燈都已經關上,只剩腦袋不知為何一直持續運轉……白天還沒有完成的工作、沒有處理好的關係、今天晚餐吃多了會不會胖……種種煩惱總在腦海裡轉個不停,好想好好休息啊!  ...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