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邱筱涵 實習心理師
審閱|劉乙欣 諮商心理師
你聽過反依賴嗎?恐懼去依靠別人,極力避免向外尋求協助。
你可能害怕展現脆弱的一面,對於依賴他人感到猶豫,有時想要求助卻又難以開口,因此感到矛盾。
這個堅強獨立,或許很多時候不是你願意的,可能背後是用很多的辛苦換來的。
有些人是家中長子長女,從小就被要求要照顧弟妹,這樣「由小孩照顧小小孩」的故事,幾乎是現在六七年級生再熟悉不過的家庭劇本。當弟弟妹妹出生了,自己明明也還小,但就被要求要「長大懂事」,不能夠吵鬧,只好默默地收起自己的稚氣,裝起成熟的小大人。
也有些人是身心障礙者的手足,從小看著家中的大人為了障礙者忙進忙出,不知不覺也把自己的需求放得後面一些。覺得手足已經帶給家人不小的負擔,自己更不能惹麻煩。
還有些小孩是家中經濟不富裕,從小就想著要省錢,捨不得花父母的錢買東西。年紀還小就去打零工,甚至放棄繼續求學,只因不想造成家裡的負擔。
心理提早長大的你,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收穫了很多讚美與鼓勵,因為我們身處的文化,很常會鼓勵這樣堅強獨立的特質。但其實人都會有需要依賴他人的需求,也有脆弱的時刻,過度的堅強對身心也會造成不小的衝擊。
為什麼會這麼害怕依賴他人呢?
成長過程可能被忽略
孩子的四種心理需求包含「關係的需求」、「自主與控制的需求」、「獲得快樂的需求」、「提升自我價值與獲得認可的需求」,兒童對關係的需求,會因為父母的怠慢或拒絕而受挫。因為從小總在花力氣關照他人,而較少關注自己的心情,容易覺得自己不重要,自我價值感較低。
像是大家常聽到的童年情感忽視,過度堅強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或許常有被忽略的感受,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那我只好靠我自己。
害怕脆弱
Bruk, A等人在2018年做了一個研究,想瞭解人們為何害怕展示個人脆弱性,他們的研究顯示人們面對自身脆弱的認知,傾向比他人以更負面的眼光看待,並試圖避免表現脆弱,研究者稱為Beautiful mess effect(美好混亂效應)。可能會擔心別人的眼光,害怕求助了也沒有用,所以把好多的渴望都深埋在心裡。
但即使展示脆弱對我們來說感覺更像是弱點,但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對他人來說,這些行為看起來更像是勇氣。
堅強是一個在華人社會中被吹捧的人格特質,但要維持堅強獨立的「人設」是很辛苦的,如果要說堅強有什麼最直接的缺點的話,那就是很少有人會懂你真正的感受。
我們把自己包裝的完美無缺,好像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就是對他人最大的體貼,但這樣也不知不覺的對重要的他人變得客套。
暫時害怕依賴他人也沒關係,先試著往外伸出手
1. 承認你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是一個發現自己「怎麼了」的鑰匙,看見自己怎麼了,是跟自己貼近的第一步。如:生氣可能代表某些需求未被滿足。
堅強的你,好常是向內的去消化一切,把自己感受的突觸關閉,好像這樣就不會受傷,但也一併斷掉了與自己的連結。
辨認自己的情緒,並承認它,知道「原來我發生了什麼事」。
2. 重視自己內心深埋的渴望
沒有人是無懈可擊的,我們都有最原始的想被看見、被理解的渴望,想要被別人理解之前,你可以先嘗試釐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或許有時候,我們只是需要一位重要的人給予自己肯定的言語,或一個無聲的陪伴與抱抱。
其實表達脆弱不等於懦弱,有時候人會因為心的裂縫而靠近,因為展現脆弱而懂得彼此的難處,也會讓人得以知道、看見你的需要。
就像我很觸動的一段節目片段,出自《超人回來了》,影片中的William是家中的長子,在弟弟Bently出生後,爸爸需要悉心照料弟弟,就很常不小心忽略也還是個孩子的William。
而這個片段正是William忍不住的委屈爆發,在角落生氣又失落的說著:「討厭爸爸」。
爸爸發現了躲在沙發後面的William ,關心他之後,他委屈地向爸爸說:「你也要看看我…」爸爸也才赫然發現自己忽略了William,露出了愧疚的表情,並很真心的向他道歉。
我很喜歡這個片段的原因,是我覺得不管是William還是爸爸,都非常有勇氣!
William沒有默默地承受著不好的情緒,而是有向爸爸說出口,而爸爸也在知道自己的疏忽之後,願意向William好好道歉,並傾聽他的感覺,讓我有心暖暖的感受升起。
找你信任的對象,試著表達你的脆弱,適時地卸下你的堅強,給人靠近你的機會,不讓堅強次次都成為你無法與人連結的那堵牆。
3. 試著練習看見自己承攬的責任
有時我們以為他人希望我們做的,不見得是他人真正需要我們做的,或是他們雖然希望,但仍有討論的空間。
練習去看看自己目前的責任,哪些可能是別人期待的,甚至是屬於別人的責任。
有時候我們可能被對方多年前的一個期許而束縛著,但對方根本不知道自己造成你這麼大的心理負擔。
例如:
家人真的有表明過希望你及早出社會賺錢養家嗎?還是他們更希望你好好完成學業呢?
伴侶真的希望你只展現好的那面,但變得很不快樂嗎?
家人希望你成為主要照顧者嗎?還是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你或許會擔心對方對你失望,希望維繫關係而退讓,但同樣的,若是你承接了超出你負荷的東西,最後也容易積攥委屈、生氣等情緒,可能會讓你開始對對方心生不滿,長久以來對這段關係會不會也是一種傷害呢?隱忍可以忍得了一時,但絕對不會是長久之計。
你可以為你的想法或願望發聲,對周遭的人來說,你將會變得更透明與容易理解。
結語
善用你理解他人、替人著想的特質,去對待你內心的小小孩吧!
害怕表現脆弱的背後,有許多他人難以想像的傷口,但如今我們可以不必再痛。
善用你理解他人的特質,慢慢理解自己,透過諮商、書寫、和人交談、閱讀、聽歌…都好!把眼光一步一步放回自己身上。
去試著傾聽自己那些深埋的渴望,對信任的人訴說你的需要跟脆弱,讓別人有機會靠近你。我想,這時候的你,整合了堅強與脆弱,或許形象不再那麼「完美無缺」,但是成為一個很真實、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人。
參考資料
Bruk, A., Scholl, S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
《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
《堅強是你說了一輩子的謊》
《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