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獨立?依賴?獨立又依賴?—淺談親密與自主(上)

撰文|洪聖緯 實習心理師

審閱|陳盈吟 諮商心理師

大家是否知道,自己是如何建立與維持一段關係的?不論是家庭關係、同儕關係、親密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各種能想像的到的關係,都需要我們花些心思去經營。而若提及關係,就不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關係中的所有人共同付出與塑造的結果。


在關係之中,我們常擺盪於親密(intimacy)與自主(autonomy)的抉擇裡,甚至有時為此而感到困擾。親密指的是我們與他人的緊密聯繫,也是一起與對方經歷、體驗、分享事物的過程,能夠享受其中,也能夠理解對方的想法,並且感受到自己與對方是靠近的;自主則是我們於心理上感受到和他人的分離程度,是對自己的掌控感,也是在互動中保有自己心理空間的程度。

「如果我想跟大家都維持好的關係,那麼我可能會失去一些自我。」

「如果我把最想說的話講出來,那麼其他人可能會受傷而離開我。」

以上兩句話即是親密與自主的寫照,也反映出我們如何看待一段關係,不知道大家覺得自己比較在意的是關係中的親密,還是關係中的自主呢?


親密與自主–四種象限

其實,親密與自主不一定是相對的兩極,亦有互補的可能,若我們在親密與自主之中,再加入高低的元素,則可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高親密高自主、高親密低自主、低親密高自主、低親密低自主。這四種類型又各自可用一個詞來概括,分別為整合型(integrated)、吞噬型(engulfed)、孤立型(isolated)、隨波逐流型(adrift)。


高親密、高自主(整合型):整合型的人能和他人保持親近、同時也擁有自己的心理空間,能夠在追求自己目標的同時,也將對方的需要放在心上。最重要的是能夠在彼此感受到關係最緊密的時刻完全地真實,這樣的人在關係之中,感受到的「你」和「我」的大小是差不多的。


高親密、低自主(吞噬型):吞噬型的人最常見的狀態是在人際上有緊密的連結,可是在關係中不太能夠自由的表達或展現自己,常在關係之中放棄「自己」以成為「我們」。此外,他們也會對關係產生強烈的依賴,甚至為了維持關係,會懇求、拜託對方,使自己處在較被動的角色位階,形成「你」大,「我」小的互動型態。


低親密、高自主(孤立型):孤立型的人在互動中會反映出較強的個人欲望與需求,相對地,與他人的聯繫較為薄弱。他們常會在關係中直截了當地表現自己,主導著關係的走向,對於在關係中,他人可能影響到自我的想法、感受或是評價等,都會讓這些人保持高度的敏感與警戒,形成「你」小,「我」大的互動型態。


低親密、低自主(隨波逐流型):隨波逐流型的人較常見的狀態是將自己從當下抽離,難以感受到與對方的連結,以及對自我的掌控。他們對於環境的反應是被動的,就像是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我在哪裡,也不知道應該往何處去。在關係之中,「你」和「我」都是渺小的。


大家可以先試著思考看看,自己比較像是哪個類型呢?還是在不同關係之中是不同的類型呢?又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差異呢?我們於下篇文章將會有更多的討論哦!



〔攝影:minanfotos,連結:Canva〕



參考資料:

Intimacy and autonomy. [Online forum comment].Dr. Rick Hanson’s blog. https://www.rickhanson.net/intimacy-and-autonomy/

33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