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情不好嗎?聽首歌吧!-音樂為何能夠緊扣心弦?

已更新:2022年2月25日

撰文|薛 喬 實習心理師

審閱|繆妮晏 諮商心理師

音樂對很多人來說,是生活調劑的必需品,難過時聽音樂排解,煩躁時聽音樂來調適,睡覺前聽音樂放鬆,狂歡時聽音樂助興,我們把無處安放的情緒寄託於音樂裡,化為旋律、化為節拍、化為歌詞,讓音樂具象出情緒,讓我們更容易去感覺。音樂與我們的情緒緊密相連,一起來看看,音樂為何有這麼動人的力量吧!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音樂與情緒

音樂之所以與我們的情緒緊密相連,背後重要的機制是源於孩童時期,體現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學習。所謂的體現認知,是指人們將身體的、外在世界的經驗,與心理、內在世界產生連結的能力,舉例來說,身體的肌肉緊繃,經常與內在的焦慮、緊張感受有關。

通常,人們聽到同一首歌所傳達的情緒會是類似的,例如聽到高亢的、節奏快的音樂,通常會讓人興奮,相反的和緩、低音的音樂,通常讓人感到寧靜。許多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人為的音樂表現,很大程度是模仿自然中的聲音而來。試想看看,當我們聽到快速、高頻的聲音時,生理反應會被喚起,會變得警覺、緊張、集中注意力,也因為這樣,當創作者想要這首歌是能喚起人的高昂情緒,通常會使用快節奏、高音的音樂表現。除此之外,樂器的表現形式也能夠模仿人既有的情緒表現,例如:快速的鼓聲模仿粗重的呼吸聲、弦樂器的顫音模仿人的悲鳴。

除了從生理機制探討音樂與情緒的關係,亦有研究指出,音樂之所以能因發情緒,是因為聽音樂時勾起了我們富含情緒的回憶(吳皇進,2021)。在青少年階段,負責情緒控管的大腦前額葉區尚未發育成熟,當時聽的、喜歡的音樂與我們的大腦情緒連結更深,這也是為何年輕時聽的歌,總是能感動我們更久,或是在我們長大之後,一聽就覺得懷念。所以,音樂之所以使我們感動,不一定是歌曲本身,而是歌曲背後的青春記憶。


音樂的療癒力

吳皇進(2021)的研究指出,聆聽和緩、放鬆的音樂,有助於大腦釋放催產素,讓我們產生安心的感覺。催產素又被稱作愛情激素,常在人們與他人有親密、溫暖接觸後被釋放出來,有助於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與互相關愛。而聽音樂後腦內分泌催產素,就像音樂扮演了陪伴的角色,讓我們感覺得到支持。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醫療機構內,會播放和緩、靜心的音樂,甚至是利用音樂做為治療的工具,例如,有研究支持,音樂治療能作為有效的憂鬱症介入方法,可以達到情緒發洩、釋放身體壓力、學習情緒控管及表達等效果。


音樂的療癒力是歷久彌新的,對內在感受特別強烈的人,不妨試試在下次情緒來潮時,聽聽音樂,撫慰心情,讓壓力隨著音樂得到釋放,或是單純的讓音樂作為生活的點綴,時不時浸泡在音符的世界裡,也是很好的培養美感、生活品味的方式哦!







參考閱讀

蔡振家(2015).音樂與情緒反應.科學發展,506,18-23。

吳皇進(2021).運用音樂治療於一位重度憂鬱個案之護理經驗.新台北護理期刊,23(1),90-100。


2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