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黃芊菡 實習心理師
審閱| 陳盈吟 諮商心理師
我們在上一篇提到了關於「忍」有許多種情境,也都有一些差異,也不同程度的影響了自己情緒及身體;同時,也邀請大家能夠想想自己人際關係中,「忍」的經驗,背後的原因及想法,不知道大家想到了什麼經驗呢?我們在遇到一些人際衝突的情境時,有許多方式能因應,「忍」也是選擇之一,能關照選擇背後的自己也是相當重要的。

(攝影師:Fabiano Rodrigues,連結:Pexels)
很多時候會聽到「忍一下就過去了」、「退一步也沒什麼關係」,其實以「忍」來度過人際衝突是我們常常使用的方式,在上一篇中提到「忍」是一種壓抑自我的方式,是將情緒自己吞忍回去以成大局,久了對身心靈都不友善。但存在我們社會已久的傳統互動方式,真的只有負面的嗎?
其實我們可以細細的來看,「忍」不一定是全然壞的。的確有些時候我們隱忍是壓抑著不舒服、生氣、痛苦的情緒,為了不發生衝突而委屈自己,那對自己來說會有著許多不公平的感受,而在關係中就會失衡。但有些時候我們會以一種自嘲的方式去維持和平,像是「我大人有大量不計較」,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我們的認讓,可以暫時的維持關係的和諧;也有一種時候,是我們是清楚自己忍耐只是暫時的,是為了將來更大的利益,當我們有意識地在做這件事,就有更多的控制感以及自主感,不再會是因為要成大局而委屈自己,而是為了自己。
當我們能意識到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及目的,也瞭解自己所處的文化個人是與社會人際關係密不可分的,所以自身的決定及行為會因為他人的想法而有所牽動後,就可以依照事件的情勢來選擇忍與不忍時,忍就不再是壓抑情緒,而是調適情緒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看:
『朋友在公開場合說了你一件糗事』當下的你可能會選擇先忍著不舒服,直到聚會結束。
我們可以思考事情發生的當下是公眾場合,你忍耐是因為不想破壞氣氛或是不願意讓朋友難堪,而選擇將生氣往內收。這時在聚會結束後,若願意將自己的不舒服私下與朋友溝通,你當時「忍」就不是壓抑自己情緒的選擇,而是為了顧全大局而暫時做了「忍」的決定。
當人際衝突發生時,多數我們會選擇「忍」下來,但重要的是選擇背後的原因及目的,以及有沒有回頭關心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並將這些暫時忍下來的情緒,是被安頓的、也在關係中被討論的,讓自己在關係中不是委曲求全的,這對一段關係來說是相當重要,而不至於在關係感到失衡「怎麼只有我在忍受!」的想法可以被安放。或許一開始要嘗試這件事對於我們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可以在眾多關係中選擇一個感到最安全的,在其中嘗試看看,或許會帶來不一樣的收穫喔!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