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姿伶 實習心理師
審閱/蔡宜軒 諮商心理師
從去年疫情在全球延燒開始,
不僅身處台灣的我們,
遠在世界各地的居民,
都飽受此場災情帶來的變動之苦。
從基本的餐飲內用需求,
到自由地在戶外行走,
原有看似日常不過的生活節奏,
全都因疫情被迫畫上了休止符。
雖然疫情給了我們多一點與自己相處的時間,
卻也同時拉開了我們與他人的連結,
使過往平凡的簡單日常,
不再平凡。
從過去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
在大型流感的盛行期間,人們的自殺比率會較平時來得上升。
而covid-19流行導致的社交隔離、孤單寂寞與絕望感受等,
都是造成人們自傷風險提高的重要原因。
當人們長期處在孤獨一人,
卻無法與之好好共存的狀態之下,
寂寞所引發的情緒低落、物質濫用以及睡眠障礙的問題也會逐漸增加。
由此可知,疫情帶來的衝擊不只侷限在生活型態上的轉變,
隨著人們物理距離的區隔,
為此衍生而出的心理距離挑戰,
也是在疫情時代下的重大考驗之一。
雖然目前國內的疫情已逐漸趨緩,
但在等待黎明到來之前,
學習如何與自己獨處卻不被其擊垮,
儼然成為一項人類心靈的新功課。
藉由結交好友、練習正念,或是幫助自己找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都是能夠協助我們排解寂寞的好方法。
期待人們在體會到日常美好的同時,
也能早日看見希望的曙光。
參考資料:
李明濱(2020)。思維全球化:齊心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相關之心理健康議題。自殺防治網通訊,15(3),3-5。
李玉嬋、湯發鉅、林世琴(2020)。『孤獨』成為社會新流行的因應心識能。諮商與輔導,417,41-46。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