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性不性由你─與孩子談「性」(迷思篇)

已更新:2021年9月3日

承接著上一篇章─與孩子談「性」〈原則篇〉,我們已和大家討論了幾個重要的原則,幫助我們在與孩子談性相關議題時,能先試著安頓自己的心。而接著在本篇章中,我們也將與各位一同揭開自己內心可能還存有的困惑,有些是在社會中逐漸形成的刻板印象;有些則是在我們的生活文化中習以為常卻不容忽視的迷思。

本篇文章共分為三個篇章:原則篇、迷思篇、與實戰篇,陪伴您一步步從態度的養成,到概念的澄清,再到實際嘗試與孩子談性等,一同來思考「如何與孩子談性?」的重要議題。


以下我們將介紹幾個在台灣常見的與性/性別議題常見的迷思,期待能與您一同激發思考,逐漸釐清自己與孩子談性的教養態度:

1. 性教育會鼓勵孩子嘗試性行為?​

這個看似相當武斷、沒有絕對因果論述的問句,卻仍是這個世代許多人相信的想法,與其說是相信,不如更精確地說,這是人們站在「成人」視角的擔憂,在此我們無須去評判性教育是否真的會鼓勵嘗試性行為,只需先聚焦於自己真正的想法,試著問問自己:「我想讓孩子理解的是什麼?」當您期望孩子理解「尊重與愛的重要」、「身體與性自主」等議題;而非完全單純把重點放在性姿勢、性愛技巧,那麼您一定能確定自己的出發點並非鼓勵孩子嘗試。

未成年性行為的風險,不在於性教育使然,而在於「性」在我們的文化下長久被視為禁忌議題,我們都曾是孩子,回歸孩子視角,越是一無所知,就越是引發好奇;越是禁忌,才越有挑戰與嘗試的意義,不是嗎?

​​​​




2. 性教育就是只談性行為這件事?

上一章節我們談到,性議題的含括內容甚廣,更準確地說,性教育、情感教育、同志教育都屬於性平教育的重要環節,上述幾個議題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還有著共同的核心價值─「尊重」與「接納差異」。我們與孩子談「性」,是為了讓孩子理解自己從何而來、學習重視自己的需求與權益,也學習尊重他人與自己的差異,不論是性別、性傾向、性別氣質、性器官、樣貌,再到個人的意願表達、自主權,我們都可能面臨自己與他人的差異。

過往的性/性別教育大力強調自我保護,從被動的視角教導孩子抵禦外來的侵犯,卻也不慎忽略,一直以來問題的根源,從來不是誰保護措施做得不夠,而是在於社會有沒有能力在一個人成為加害人以前,教會他何謂尊重。我們需要開始意識到,權力的不對等容易使人忘了尊重與接納差異的重要,所以我們往往指責受害者的不小心、合理化加害者的慾望或獸性,這顯示在一切憾事發生以前,加害者的權力早已和受害者不對等了。因此,性教育其實是重要的預防工程,除了避免孩子受傷,我們更該負起身為成人的責任,避免孩子有天讓他人受傷。


3. 孩子太小,聽不懂?

我們與孩子有著不同的生長背景,每天除了在家相處的時光,孩子也有與同儕相處、與自己獨處的機會,永遠不要小看孩子的世界,對於很多新事物,孩子總是懂得比我們更多。在大腦功能尚未發育完全的年歲,沒有成人的陪伴討論、耐心回應,他們也絕對有能力發展出您意想不到卻追悔莫及的探索方式。若您是考量孩子年齡或發展程度,不知該如何談論性議題,那麼我們的下一步,並非舉白旗投降、乾脆不談,而是思考「如何談」,才能讓孩子聽懂。

下一篇章─〈實戰篇〉我們也將與您一同思考,怎麼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談性。

在教導孩子何謂「尊重」與「接納差異」時,謝謝您願意

針對上述的問題進行反思,也許有些想法和自己過去的價

值信念不盡相同,但有了覺察和思辨,我們才能有意識地

覺知這些迷思從何而來,又該如何擴充原有的看法,為孩

子和自己帶來更大的幫助。相信此時的您,也正在為孩子

示範何謂尊重與接納差異。

1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