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生兒」是伴侶的甜蜜連結?還是苦澀距離?

已更新:2021年9月2日

新生兒降臨,喜悅、煩惱一起來

當兩人愛的結晶降臨在世界上,彷彿有了親密連結的佐證;這對許多伴侶來說是最棒的禮物,剛開始成為家長,心中雖有壓力,但伴隨的是更多滿足及幸福感。不過,隨著孩子成長,付出的金錢、時間越來越多,一開始的滿足興奮 ,會因為缺乏時間溝通,使伴侶關係陷入難關,一旦關係變得冷漠,更容易因為教養觀念不同產生衝突。

​孩子的到來應該加深伴侶之間的連結,而非成為拆散感情的絆腳石。要避免關係漸行漸遠,在迎接新生兒到來前,伴侶可以針對幾個重要議題超前部署、求得共識,避免在成為新手家長的慌亂期間,因為缺乏時間溝通,導致兩人因為孩子產生親密關係的裂痕。

作為新手家長的心理調適

照顧新生兒的生活作息對新手家長來說,是一場難以預知的冒險旅程,即使做了再多的事前功課,依舊會帶給新手家長難以預料的挑戰。同時,睡不飽的生理壓力,各種支出的經濟壓力也帶來更多不安、擔憂。

剛成為新手家長的你,是否曾因為孩子的哭鬧,引發內心的煩躁及無能為力?

這時,學習「接納」孩子的本能反應,也「接納」身為家長「無法完美應付孩子需求」的現象,能幫助你更快覺察自己的情緒,也有機會停下來想想:我該怎麼在這樣的狀況中,安頓好自己。

國際知名的「正念創始者」同時也是榮譽醫學博士的Jon Kabat-Zinn,和身為護理師妻子的Myla Kabat-Zinn在他們的共同著作《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祝福》(雷淑雲 譯,2013)中提到:「懷著正念做家長,是用新的覺知和意向,認識到做家長的可能性、益處和挑戰;換句話說,有覺知、意向地做家長不僅非常重要,而且是為了孩子和自己,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有覺知地」教養小孩指的是在任何混亂的情況中,都能辨識、觀察到自己的身心狀態,包含呼吸、身體緊繃部位、腦中湧現的情緒,「有意向地」則是在進行每個動作之前,能夠清楚知道動作背後的意圖,例如:餵奶是為了滿足孩子飢餓的需求;在孩子打人時制止或處罰,是為了讓孩子了解行為的界線,並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說來容易,執行起來卻有其困難,需要刻意的練習。

在書中提到:正念能幫助我們加深覺察,並理解孩子和自己。如果能增加對「自己」及「孩子」的理解,也許在做家長的同時,更能覺察每個起心動念背後,想表達的是什麼?想達到的目的又是什麼?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能傳達我的意圖?帶給家人更多覺知、成長。


理解彼此的疲累,減少關係中的緊張

要理解還不會說話的新生兒,是個困難的任務,作為家長,該如何理解嬰兒的需求呢?

其實,試著換位思考看看,或許能找到答案。家長可以試著想像新生兒在母親子宮中溫暖舒服的狀態,這些保護會因為降臨在世界上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感官所受到的刺激(光線、聲音、觸感)及不舒服。因為孩子不會說話,這些感官上的不適,只能用哭泣來表達。家長若能試著同理孩子的需求及不適,一起思考如何有效地安撫孩子、滿足他的需要,這種站在同一陣線的感覺,能有效增溫伴侶關係。

同樣的,同理心也可以展現在伴侶關係當中,在伴侶、夫妻關係中,可以試著理解新生兒主要照顧者初為人母/人父、身心皆處在不穩定的狀態,適時地詢問對方需要什麼協助,並親自花時間照顧孩子。例如:幫忙泡奶、存放母奶、晚上幫忙哄睡孩子等等,讓主要照顧者有喘口氣的時間;

而身為新生兒的主要照顧者,也可以試著體諒另一伴平常可能在工作或協助家務之餘,常有身為家庭支柱說不出口的經濟壓力、精神壓力;適時地放下「新生兒主要照顧者」的身分,成為「伴侶」關心對方,可能是幫他按按摩、準備點心,帶著理解彼此疲累的心情,和對方互動,才能夠在慌亂忙碌期間,成為彼此的支持,而不是因為照顧孩子的疲累,將彼此越推越遠。



溝通分工、保留喘息時間

每位新生兒帶給家庭的行程變化都不相同,伴侶兩人可以在孩子來臨前找個時間,坐下來討論孩子出生後的工作清單:例如,每天需要泡幾次奶、每週洗幾次衣服、每週拖地幾次,具體的將家務列表規劃,兩人再協調彼此負責的範圍及時間。

雖然這樣的過程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但是共同討論的結果,讓伴侶兩人對各自付出程度有更具體的了解,也讓伴侶兩人有機會規劃屬於自己的喘息時間。當然也別忘了要保留一些彈性,讓雙方在工作或身體出狀況時能夠適時調整。


給對方多些鼓勵及情感回應

很多伴侶在成為家長之後只顧著當家長,忘了伴侶關係的重要性。Cummings& Davies (2002)在其研究文獻中指出,家長之間有高度衝突,會對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認知學習能力產生負面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可能呈現問題。整體來說,當家長之間的衝突是具破壞性的(如酒癮、無盡謾罵抱怨),也無法從爭執過程中,獲得協調及建設性的溝通時,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可能是有害的。若能將伴侶關係經營到「互相尊重、有效溝通」的狀態,最終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會產生正面的影響。因此,作為新手家長,花心思了解教養孩子方法同時,也要記得給伴侶適當的關心。伴侶治療專家Dr. Sue Johnson在《抱緊我:扭轉伴侶關係的七種對話》(劉淑瓊 譯,2009)中提出情感回應的三要素:


1. 可及性:我能找到你;

2. 回應性: 我能信任你會在情感上回應我;

3. 投入性:你會珍惜我並陪伴在我身旁。


書中提到7種增進伴侶關係親密性的對話,這些對話最終都希望能讓伴侶知道:「當你需要我的時候,我會在你身旁」。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伴侶因為作息不同而減少相處時間,發個短訊問問對方:「今天過的好嗎?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簡短的問候,就能使對方感到溫暖;成為伴侶久了以後,容易覺得這樣的問候沒有意義,孩子出生後更容易忽略這些小動作。其實,簡短問候帶來的溫暖、連結性不容小覷,只要每天多問一句:「你需要我幫什麼忙嗎?」就能夠讓對方感受到被伴侶支持的安全感。


成為彼此的夥伴、而非情人/敵人

當伴侶成為家長後,彼此的責任多了、要承擔的壓力也增加了,過去單身享受的小確幸,在成為家長的前幾年很可能被剝奪。在成為家長之前就應該做好心理準備,以免被這劇烈的轉變殺得措手不及、難以調適。正式成為家長之後,伴侶不再只是情人,而是共同創造家庭的夥伴,過去追求浪漫、只顧當下享樂的心態,也必須有所調整。

雖然做家長勢必得犧牲掉一些自由及樂趣,但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孩子回報的天真無邪、成長進步,也是無可取代的寶貴經驗。能夠同心協力、進行育兒工作的伴侶,經歷了兵荒馬亂的摸索期之後,共同經歷的磨練,會為伴侶間創造更緊密的連結。家長也能在教養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長,創造更完整、健康的家庭生活。



引用文獻

Cummings, E. M., & Davies, P. T. (2002). Effects of marital conflict on children: Recent advances and emerging themes in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3(1), 31-63.

Jon Kabat-Zinn & Myla Kabat-Zinn(2013)。正念家長心,享受每天的幸福(雷淑雲 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97年)

Sue Johnson(2009)。抱緊我:扭轉伴侶關係的七種對話(劉淑瓊 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2008年)

6 次查看0 則留言

Yorumla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