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廖思淇 實習心理師
審閱|蔡宜軒 諮商心理師
「你自己要給對方拍的,幹嘛要給對方拍照啊」
「開不起玩笑喔,我們都是男生,有什麼好在意的」
「我愛你才想知道你在哪啊,你是不是心虛才不敢裝定位軟體」
「求上車連結!!」
近幾年韓國N號房、臺灣創意私房等案件,揭露大宗的網路性剝削犯罪,這樣的新聞大家或有所聞。透過網路散播性影像,形成的犯罪鏈以及傷害,除了在網路上流傳,藉由網路的匿名性而肆意地廣傳、「求上車」等等,也因為網路的時空壓縮性,讓性影像跨時間線的流傳至不同空間,而擴大傷害對於現實生活的影響。
透過今天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更了解數位性別暴力,並在生活中一起預防數位性別暴力的發生!
什麼是數位性別暴力?
臺灣行政院對於數位性別暴力的定義為「透過網路或數位方式,基於性別之暴力行為。即針對性別而施加他人之暴力或不成比例地影響他人,包括身體、心理或性之傷害、痛苦、施加威脅、壓制和剝奪其他行動自由等」
陳怡青等人的研究(2023)整理常見的數位性別暴力類型,有以下十種:
一、網路跟蹤:因為追求、控制等原因,透過安裝追蹤軟體等方式,追蹤網路發言與訊息,或是實體生活的行蹤。
二、侵犯隱私與人肉搜索:惡意或未經同意散播跟性/性別有關之個人資訊,例如網路上的霸社、求上車等等。
三、偽造或冒用身分:透過冒用身分傳送性/性別相關訊息,使受害人名聲與形象受損。
四、網路性騷擾
五、誹謗羞辱:針對特定人或性別群體,發表性別貶抑或仇恨之言論或行為。
六、基於性別偏見所為之強暴與死亡威脅
七、以影像為主的性別暴力:包括招募引誘(假裝提供工作機會取得受害人的私密照)、合成影像以獲取利益(Deepfake)、外流前伴侶私密影像(復仇式色情)、發送色情圖片,造成對方的不適感等。
八、攻擊:透過發送性/性別相關訊息及影像來進行攻擊,包含網路及現實生活中的暴力性對待。
九、性勒索:以散播受害者的私密影像做為威脅,要求其服從。
十、高壓控管與監督控制:利用監視器等數位工具,涉入受害者生活,或要求受害者禁止發送訊息及發言。
我能做些什麼?
隨著網路使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同時也提升網路對於人的影響,網路上的社交逐漸和現實社交劃上掛勾,也代表著網路上的「我」成為生活的一個面向。
根據王珮玲等人(2023)的研究調查,約七成的民眾經歷過數位性別暴力被害經驗,其中最多的是網路騷擾行為,幾近六成。而影像性暴力問題的終生盛行率為4.6%,也能夠從研究中看到,不論什麼性別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遭遇數位性別暴力,故該如何在生活中防治,以及不淪於加害鏈的其中一環,是我們能去學習與了解的重要知識。
在生活中,我們能注意些什麼呢?
以上五不四要的口訣,的確提供了很具體地提醒與依循。不過在生活中可能有不可控的意外,要記得「受到傷害」並不是自己的錯,我們能有警覺、能有預防之心,但這不代表不夠警惕就應該受到傷害。信任社會、信任愛人,這讓我們在面對選擇的情境下,做出了可能比較有風險的決定,但這不是應該被傷害的理由。
請給周遭受傷的朋友以及自己一個大大的抱抱,不是你的錯。
相關協助資源
數位性別暴力宣導 資訊
數位女力聯盟
性影像移除下架
IWIN
私ME
法律資源
法律扶助基金會
陪伴與輔導資源
臺灣展翅協會
婦女救援基金會
參考文獻
王珮玲、陳怡青、方念萱(2023)。數位性別暴力盛行率研究初探。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7),149-199。https://doi.org/10.6171/ntuswr.202306_(47).0004
陳怡青、方念萱、王珮玲(2023)。數位/網路性別暴力類型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6(3),261-292。https://doi.org/10.30074/FJMH.202309_36(3).0002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