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芊菡 實習心理師
審閱|陳盈吟 諮商心理師
在成長過程中不乏有許多人都曾被提醒「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忍耐與退讓之後,一切會歸於平順和靜,真的嗎?
(照片來源:Pexels)
在我們探究是否「忍下來就沒有驚滔駭浪會來」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忍」由何而來?「忍」是由中國文化傳統思想而來,從《論語》到《尚書》前人描述了各種形式的「忍」;而在中華文化中,也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並以集體主義為主試圖要達到大同社會的光景,「忍」也在關係中佔了重要的位置,透過要求自我不強求他人配合的方式,以化解眼前的衝突,為了達到人際的和諧(楊中芳,1991)。
而以傳統文化思想詮釋「忍」,是一種策略性自我壓抑的機制或歷程,在個人預期了結果的好壞,為了避免對自己、他人、或是團體造成影響,不得已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願意做的事,而將這之中的痛苦承擔在自己身上。但其實這些「忍」是有一些涵義在的(李敏龍、楊國樞,1998):
忍的背後有一個想要達到的目標,而選擇做出這個行為反應,可能是為了避免衝突、保持和平,而在忍的歷程裡,個人會將自己的需求及慾望先抑制或是延宕,且會試圖在忍的當中選擇適當的方法,以順利的可以壓抑自己的需求,而因此在做違背自己想表達的方式時,便會承受著一些矛盾與掙扎。
但仔細去區分各種「忍」的情境,可以分成四種(黃囇莉,2002):
1. 壓抑或抑制(inhibition process)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強行抑制自己或是因他人逼迫,這種情境下的忍會使得個人承受相當程度的苦,在關係中負重前行。
2. 滿足的延宕(delay of gratification)
因個人先預見未來的狀況,選擇先拒絕或是抑制當下的需求及慾望,以換取在未來有更多的報酬或是回應。
3. 認知轉化(cognitive transformation)
透過重新對所遇見的事用不同角度看待,並試圖維持正向的心理感受。
4. 持久或策略性反應(enduring or strategical response)
將「忍」視為短暫的過程,並可以在其中培養自我的實力與韌性,最後能夠有力量將問題、衝突解決。
了解了四種情境下的「忍」後,不同的方法也對個人的情緒、身心有著不一樣的影響,而第一種「壓抑」的方式其實是相對最不利於身心健康的;然而也可看見「忍」會如何影響個人,要看我們如下運用「忍」的方式而定。
不妨可以花一些時間看看自己在人際關係中,是否有過「忍」的經驗,那對你來說是一個什麼樣的經驗呢?慢慢看見自己在關係中的樣子,試圖去理解自己的行為背後的目的及原因,這會使我們更了解自己喔!而「忍」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之久,他ㄧ定有著其正向且對於個人有所幫助的地方,我們會在下一篇中提到!
李敏龍、楊國樞,(1998)。〈中國人的忍: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台北),10,3-68。
楊中芳,(2001)。〈「順從」與「背叛」:中國人真的具有「權威性格」的嗎?〉。見楊中芳(主編),《如何理解中國人》,頁 407-436 。遠流出版公司。
黃囇莉,(2002)。〈孰可忍?孰不可忍?從現代化的「批判」到本土化的「堅忍」之間〉。見葉啟政(主編),《現代化到本土化》,頁 111-135 。遠流出版公司。
Comments